普洱茶行业内关于莞藏普洱茶的藏量没有一个准确可靠的数据,大都是估计,低估的认为在 30 万吨左右,高估的在 60 万吨以上。这个藏量里面不完全是普洱,还包括各种黑茶,甚至有的专业茶仓是所有茶类的茶全部都收藏。
据当地行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民间囤茶量超过30 万吨,其中普洱茶每年囤茶量占云南普洱茶产量的五分之一,黑茶囤茶量占湖南黑茶的六分之一产量。综合各种数据来分析,莞藏普洱存茶量被有意无意之间夸大了,里面不说有很大水分,至少有障眼的泡沫。我们按照最大限度来评估,普洱茶存量在总量的五分之四,其他茶类占五分之一,那就是 24 万吨左右。可能吗?2000 年以前,云南普洱茶产量有限,主要销往香港并转售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莞藏普洱当时刚起步,来源渠道不畅,认知度低,总量相当有限。能否有几千吨,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从2000 年以后至 2007 年,普洱茶产量从万吨上升到十万吨,按中间值来算,七年能有七万吨,都不得了了。2008 年以后产量又跃到万吨级,这几年又过十万吨,还按中间值算,八年有八万吨,顶到天上了。这都不算普洱茶产量一直存在的数字虚报问题。三个期间莞藏普洱相加,总量不过十六万吨。
据《东莞茶仓白皮书 2015》一书中提供的大茶仓代表天得茶业、双陈普洱、昌兴存茶、七彩云南东莞酝化中心、岁月知味东莞仓储基地、龙门茶仓给出的数据,以及实地调研了解的数据,相加之后大致在 2.5 万吨。实际上可能还没有这么多,都是正规的公司,一查税务部门的数据会更清楚。加上东莞当地 11 家茶叶交易市场 7000多家商户,以及散户藏茶。莞藏普洱总量超过 16 万吨的可能性极小。换句话说,出自于商家的宣传等等原因,莞藏普洱茶量被夸大了,甚至于造成了普洱茶行业的恐慌心理,唯恐上游开仓放茶,结果像是堰塞湖一样水淹普洱茶行,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莞藏普洱要放仓,也得有下家接盘。实际上更加对此忧虑的恰是莞藏茶拥有者。
近年来,虽然频频打出“南茶北销”之类的口号,实际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有待日后市场验证。实地调研,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莞藏普洱既有优势,又有不足。正是后者对前者的掣肘过大,导致莞藏普洱的优势始终没有彻底显现出来。
莞藏普洱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入手早。在大陆的普洱茶收藏中领风气之先。在东莞双陈普洱考察期间,双陈普洱创始人陈永堂的助理襄先生的一番话引人关注。90 年代初期陈永堂先生在广州芳村大肆收购普洱,动辄就以百件为单位收货的时候,莫说别人,就连自己的助理都不理解。现在回想起来,要是当初也跟着一样买一件,真要是买,估计卖家也就送了,现在也是一笔财富。像陈永堂先生这样富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家,其实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现在更是建立起来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已经在全国授权加盟开设了 80 多家店面,事业发展得相当不错。盛易祥。
二是藏量大。号称东莞藏茶第一蔡金华先生,藏量宣称在 6700 吨以上,价值 30 多个亿。在天得参观期间,深感震撼。翻仓都要叉车来进行,藏量丰富。
三是专业化程度高。在东莞七彩云南东莞酝化中心参观考察。专业化的管理,科学的存放化。库房里甚至专门放有轻音乐。有点儿给奶牛听音乐的意思。
四是进行金融化的尝试。在东莞昌兴存茶考察,据方晶超副总介绍,昌兴与银行进行了深度合作,在茶叶质押贷款、茶叶证券化交易等方面试水市场,不啻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莞藏普洱茶的劣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仓储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东莞考察期间,仅以走访的几家代表性的专业大茶仓来看,每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说是各具特色。
但综合到一起来看,短板就显现了出来,各说各的话,各藏各的茶,就是统一不起来。这无形中为莞藏普洱走出去设下了障碍。当地行业间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但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实质性的进展。
尤其是除了专业化的大茶仓之外,尚有数以千计的茶商仓,数人万计的私人茶仓,更是面临这个问题。在双陈普洱茶仓参观期间,遇上了当地几位私人茶仓的老板也慕名而来参观,对比之后相互开玩笑:“ 我们自己的茶,是不是已经存坏了?”无意中透露出私人藏茶的忧虑。其二是莞藏普洱的标准。正如同当地人坦言:“ 我们东莞人收藏,不管是茶、阿胶、花胶,只要放不坏,就不怕!低谷时买进,高峰时卖出!”话虽如此,实际上伴随着普洱茶行业认知的深化,早已经不复当初了。
从 90 年代初至今,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仿冒茶品的大量存在,这个有相当数量存量,就此放任不管,或者是在进入流通领域时引起政府监督部门的追责。还有在 2000 年以后,伴随市场的火热,各种炒青绿茶、烘青绿茶都混入到普洱茶流通领域,至今依然存在。
我们见到了专业化大仓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和仓储,但对于广大茶商仓、私人仓的调查仍然阙如。更多的人对此怀有疑虑也在情理之中。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莞藏普洱老茶存在内部的博弈,外在的认可上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