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那些渐渐面世的普洱茶——尧上老树普洱茶
2017年05月21日

那些渐渐面世的普洱茶——尧上老树普洱茶

尧上老树茶是云南省临沧云县大寨镇境内尧上村老茶树群落的总称。尧上,地处云县东南部,距县城六十多公里,位于东经90°59′—100°13′,北纬24°18′--24°35′之间。背靠金殿山,面朝勐麻河,南与邦东昔归毗邻,北与茶房相连。尧上老树茶最早可以追溯到1896年知县杨春林普及种茶,现存老茶树上千株。从以前的销往下关,到现在知名省内外,由于与昔归相近,尧上老树茶渐渐成为了普洱茶小众茶的代表。

尧上老树茶是云南省临沧云县大寨镇境内尧上村老茶树群落的总称。位于大寨镇东北边,距离村委会1公里,距离镇4公里,与著名昔归普洱茶距离三十多公里。国土面积0.75平方公里,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24℃,年降水量900毫米,适宜种植茶叶、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现有茶地三百多亩,茶树几十万棵。其中最早一批茶树是1896年左右种植的,树龄有100多年,属老树茶。茶树根部直径在20-30厘米大概有上千棵,由于近年砍伐茶树泛滥,高3米以上的茶树只有几百棵,且生长分散。

云县喝茶历史悠久,明朝崇祯年间,徐霞客由顺宁(凤庆)到云州(云县),路经马鞍山到新城坝,在观音阁中歇凉,原载有:“烈日阁中凉风悠然,僧瀹茗而供。”这说明云县早有茶水待客的民俗,也说明云县当时已有茶叶种植。尧上老树茶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知县杨春林派人到猛库买回茶籽,发动当时的村民种植茶叶开始,茶叶种植始得发展。在《云县志》载有:“旧植茶三千余株,系北区(茂兰、新村)名为大山茶(野生种),又名宝红茶,叶粗味苦,本境人夙不食用,专销下关百余驮,每驮产值大约十元。”1919年(民国8年),据云县实业所调查,民国以来全县新植茶树约58万株,品种为大山茶、勐库茶,种植最多的是南区(茶房、大寨、大朝山),约4万株,多为勐库茶种。茶叶加工为土法,用铁锅烘烤杀青,揉捻,太阳晒,成品有条茶、简茶,年产两百余驮,每驮价为20元银币,云县实业所以公款购进茶籽25斗(约1250斤),分发到宜植茶的各乡村,派人督栽。又有云县到双江、勐海做生意和烧土陶器的手工业者带回勐库、勐海大叶种茶种植。” 尧上茶叶得以全面种植。1953年1月,云县进行了茶叶品种、茶叶生产情况调查,对茶房、大寨、涌宝、茂兰、漫湾、头道水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和采集标本,茶叶品种鉴定,认定茶房、大寨、大朝山西镇、茂兰种植的品种为勐库大叶茶品种。根据茶叶种植情况作出茶叶初制所布点,建起了大寨、文丰、平田、文雅、南挖河、马街、桥街茶叶初制所,凤庆茶厂派技术员到茶房作茶叶初制技术指导,同时提供了手拉机、水拉机等茶叶加工机械图纸,就地仿制使用于生产,当年生产工夫红茶286担。1964年,在当时的茶房、大寨公社的茶叶初制所推广烘青茶制作技术,该技术对鲜叶的要求是一芽二至三叶。工艺流程为:高温杀青→揉捻→烘干(一次性干燥)。当年烘青茶的收购量为314担,1965年至1967年间,每年收购量为300担左右。1976年至1982年,云县外贸局进行茶树合理密植速成高产试验,试验面积1.3亩,分两期进行。尧上除了之前的老树群落,新增了小树群落。

尧上茶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为:高温杀青→揉捻→烘干(一次性干燥),主要以制作烘青茶(滇绿)为主,散放储存。烘青茶是尧上人甚至是云南人的口粮茶,烘青茶从杀青到干燥几乎是在高温环境下完成的,所以呈现出烤香味浓郁,汤色金黄透亮,汤汁圆润饱满,秒出汤,苦涩迅猛,回甘持久的特点。由于高温抑制看茶内酶的活性和破坏了多酚化合物,故烘青茶也存在耐泡性不高,不利于长期存放的缺点。

随着近年普洱茶、古(老)树茶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从制茶的环境卫生到制茶工艺都有不同的程度的发展。外省的老板来包山头建厂房制茶屡见不鲜,茶饼、茶砖、龙珠、沱茶、茶柱、竹香茶、小青柑、月光白等等各种形式的茶出现,尧上老树茶味优质的普洱茶提供了原料的保证。制茶工艺也演变为:老树鲜叶→萎凋→低温杀青→揉捻→晒干。平锅到斜锅设置,锅灶分离。工艺更加精益求精,口感由粗犷转细腻,除了临沧茶区特有的涩味,表现出甜度高扬持久,且能破喉,回甘更兼微涩,存放时间越长,转化越好,甜度越高,慢慢被普洱茶爱好者们所认可。尧上老树茶汤色清澈透亮,水路细腻,滋味涩重于苦,沉香鲜爽,茶气醇厚强烈却汤感柔滑,回甘生津持久。目前,不论批发还是零售,在淘宝、微店等电商平台均可购买。
 10017909_204942651000_2.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