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2017年05月21日

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湿仓是做旧与随便乱放的产物,其反映了当初做仓是为了追求快速达到老生茶的口感,或者普洱茶不值钱,乱摆乱放,茶叶经高温高湿变成湿仓茶。

在湿仓茶风行的数十年间,我们要明白是存在“湿仓里的干仓茶”的,也就是台湾人在2000年以后鼓吹干仓茶,是因为他们不掌握港仓老茶话语权,从而在一大堆湿仓里挖掘出来干仓的价值。

为什么湿仓茶的时代会有干仓,是因为在同一茶仓里可能90%的茶经高温高湿变成湿仓茶,但有极少数的茶,比如10%幸运地没有高温高湿,成为湿仓茶堆里的干仓茶。

另一种情况是,茶叶不值钱,将茶叶在仓库里一放了之,过了十年左右,到了干仓概念兴起之初,打开仓库一看全部是干仓茶。“干仓鼻祖”88青的传说就是这么来的。我估计88青放成干仓茶,可能跟相对密封的自然存放有关。那个年代,茶叶不值钱,虽然茶存放在通风透气的地方,茶主人会经常将大门一锁,没去人工干预仓储,形成相对密封的自然存放环境。盛易祥。

复盘普洱茶在八九十年代的兴起,最开始靠的是降三高之神奇保健功效宣传,造成在法国、日本等地的热销。虽然卖得好,普洱茶也不是一种很值钱的东西。真正将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价值、品鉴价值与投资收藏价值挖掘出来的是台湾人。九十年代中期,普洱茶在台湾兴起,经过数年的酝酿,而在1999年达到疯狂,2001年因香港《壹周刊》之普洱茶负面调查报道,台湾普洱茶市场崩盘。2003年普洱茶在大陆开始火热,一方面普洱茶的保健神话广为流传,另一方面普洱茶作为能喝的古董,其收藏投资价值得到空前强调,引来了全民收藏炒作普洱茶之热潮。

九十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加入的台湾人、大陆人,尤其是台湾人,其中的一些人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通过钻研与梳理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品鉴与收藏投资体系,并大力宣传之,取得了普洱茶产业的话语权。但他们没有年份茶库存,仓储的话语权在香港人手里。普洱茶的收藏投资价值要靠仓储来体现,仓储话语权的缺失,让台湾与大陆的茶文化人很难走到话语权的中心。与此同时,台湾、大陆许多茶商,是做普洱茶的新人,他们手里没有老货,也要向香港人进货,他们不愿意被香港的大盘商、二盘商“剥削”一道。

台湾人带头振臂一呼,大陆人云集响应,于是一套全新的体系诞生了:其中有古树茶(当年叫野生茶、乔木茶、野放茶等)对台地茶之否定,石模对机器压茶的扬弃(这是古法制茶的滥觞),干仓对湿仓之否定,等等不一而足。

2000年以后,台湾人开始宣传干仓,到了2005年干仓概念深入人心,广东存茶大都按照干仓理念来存茶,于是港仓逐渐被边缘化,进入了东莞为藏茶之都的时代。

宣传干仓显然是一本万利的事:

首先,能攫取仓储话语权。世界上本没有湿仓茶,是因为有了干仓概念,才制造出一个对立批判物——湿仓茶。香港人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做湿仓茶,一直强调自己的仓储是港仓。港仓就是世界上最专业、最健康的技术仓,干仓是不太懂茶的人乱搞的。香港人的辩解,在干仓掀起的时代洪流面前苍白无力,在许多做茶的“明白人”看来,貌似得了便宜还要卖乖!

其次,能改变过去普洱茶交易以年份茶为主的模式,转而形成“卖新茶,收藏新茶”之交易模式。干仓作为新概念仓储体系,肯定要重新建仓,最好从藏新茶开始建仓!

邓时海先生的“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台的,并成为市场之圭臬。天量的新生茶,被广东人收藏起来了,而不是喝掉。现在我们知道了,普洱茶还是要以消耗为主,收藏为辅。“藏生茶”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改成“藏精品生茶”可能会好很多。大量生茶被用于收藏,造成了新茶交易火热,进而市场由追捧年份茶,转向追捧新茶。将才出厂的,或者只见到绵纸设计稿还没压茶的概念股生茶价格不断炒高。非理性的市场行为造成了2007年崩盘之悲剧。2011年之后,古树茶大热,大家又去追捧古树新茶,将山头生茶的推得很高。

由此可见,新概念出台往往能绕开原有的主流体系,开辟全新的主战场。干仓、古树茶,等等,一个个概念对普洱茶原有的经典体系进行围剿,抓住对方所谓的核心问题进行痛打落水狗,让其一夜之间废掉武功,成为人人都可以口诛笔伐的时代弃儿。

你香港人不是有许多年份茶想待价而沽吗?我轻轻一个干仓湿仓之辨,就让整个香港的茶变成发霉的“黑心茶”,成为一种见不得光之灰色买卖。到了2007年,全民都在买新茶干仓存放,经销商、消费者都变成“藏家”,家家有茶,走不动货。好了,古树茶的概念来了,我们要告别台地茶的天量干仓库存,开启古树茶收藏投资新时代。于是原有的天量库存积压货被绕开了,开始新一轮古树茶建仓。如今古树茶仓建满了,家家都是古树茶,云南每年生产的天量台地茶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好了,高端熟茶来了,建仓,收藏投资又开启一轮大周期……

客观来说,干仓取代湿仓不完全是概念驱动,其背后有消费升级与消费人群口感取向等深层次问题。

先看消费升级。港仓作为第一代仓储,在引领时代的同时无疑有极大的时代局限性。按港仓老经验存茶,霉变的多是客观事实。过去我们经常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那是老一辈人的健康概念。时代在进步,港仓也要与时俱进,将茶仓储得更安全与健康一些。干仓的出现,其实迎合了消费者对品质升级的期盼与诉求。

再看消费人群的口感价值取向。香港人喝了几十年港仓茶,已经习惯了仓味(指港仓特有的味道),其他地方的人一喝,可能不认为这是陈味,而觉得怎么有一股霉味。我们说,仓储跟山头一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的。港仓茶体现的是香港藏茶的地域风格,而且其能融入了香港人的饮食文化中去,港人天天喝,已经习惯了,就认这个味。广东人不太接受港仓,热爱自己的广东自然仓。但北方人、昆明人喝了广东仓放出来的茶,觉得有股仓味。广东人说你们不懂茶,那是陈味。而昆明仓存放的茶,广东人又觉得除了香气好,没什么茶气,但许多新消费人群就认昆明纯干仓茶。
 
 2-1405241309131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