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坝糯茶入盐油味 半日山居不清苦俸字号《普洱》杂志第九届茶山行
2017年05月21日

坝糯茶入盐油味 半日山居不清苦俸字号《普洱》杂志第九届茶山行

坝糯茶入盐油味 半日山居不清苦——2018俸字号•《普洱》杂志第九届茶山行

2018俸字号•《普洱》杂志第九届茶山行的第一天,由吃茶叶开始。清晨的云南白药天颐庄园,天朗气清,宜慢悠悠地游走,园内规划了成片的云南大叶种展示区,从各大茶山移栽数十个茶树品种,供研发展示。其间点缀零星的雏菊,偶尔还有几株桑葚。

百余名读者朋友化身品茗小达人,随着工作人员的引领,采摘枝头鲜嫩的一芽,入口、咀嚼,啜茶入口,便舌绽春蕾了。一路下来,学了不少。若果有人要考你怎么辨识大中小叶种,不怕,看页面两侧的纹脉,7-8对以上者,便属大中叶种的茶树了。盛易祥。

游园未能尽兴,春色无边,却是时光浅窄。剩下的一大半天,所有人都成为探山问茶的落拓行者。

澜沧江流域的茶山,大多是因为山头茶才进入世人的视野。坝糯村也不例外,坝糯大寨是勐库东半山最高的寨子,海拔超过1900米,九曲十八盘的公路,很考验驾车师傅的技术。迤逦蜿蜒至最高处,可与对面山头遥遥相对,公弄、三家村、豆腐寨、小户赛、大户赛等寨,尽览无余,犹如画屏。

坝糯村村民不过300来户,它和那些以茶闻名的村子一般,并没有南方那种秀丽出奇的田园牧歌之乐,依山而建的村舍,户户毗邻,参差坐落,还可见一两幢黄土墙瓦房,院围上偶尔摆着一盆铁海棠花,映碧蓝的天空独自开着。不少村民新建造了现代的水泥砖房,看得出,因为茶产业的带动,产茶区村寨,的确是旧貌换新颜。在坝糯,要想遇见一眼便心许的风景是难的,去发现一些隐藏着的美还挺有意思。但这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山前山后,村头村尾,成片成片的藤条茶,远看就像常春藤,不需要依靠任何攀附,向上蓬勃蔓延,看着看着,不觉天空的蓝,顺着每一株藤条,流到你心里。

许多茶人对藤条之乡的坝糯可是闻名久矣,但要动一念游兴,亲身进入坝糯村看看这奇怪的茶树,应该不多。此次茶山行的读者朋友们可算不虚此行。抵达村子后,就下车开始徒步之旅了。他们中许多男性读者,对此自能轻描淡写,于途谈笑风声,不在话下。而占了大多数的女性读者朋友们,有的脚踩一双出门逛商场的鞋子,走在黄泥土路上,弓着猫步前行,这种精神反而鼓励了我们工作人员。

本次2018俸字号·《普洱》杂志第九届茶山行之坝糯行由一品百年茶业的大掌柜老茶人廖红忠先生,及一品百年茶业新掌门杨金福先生领队,并逐一解答百位茶友的各种问题。让大家清晰的了解到藤条茶是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为方便采摘,结合茶树的特性和地理环境总结出的茶树采养方式。目前保留这种采养方法的代表区域有普洱茶区景谷县小景谷乡,镇沅县太和乡,临沧茶区勐库东半山的坝糯尤具代表性。这种方式被称为“留顶养标”,发挥了植物顶端优势的生物规律。采摘时除枝条顶端新梢外,其他侧枝所有芽和新叶全部采净。这种方式能促使茶树长高,但分枝极少。藤条茶枝叶间发育成为相对开放的空隙,利于光照、雨露滋养,更充分吸取了土壤养分,枝条遒劲盘结。

老茶人廖红忠先生带领大家,三人一组化身采茶村民,身着背篓,乘着春尖乍放,摘取最为鲜嫩的一叶,不过一盏茶时光,满面春风而归。所谓现炒现卖,山居不必清苦。新摘的茶叶就着农家的土鸡蛋被现时做成了一道茶叶炒蛋大餐,不必大厨操刀,家常的小吵同样滋味美妙无比。当然了,喝茶怎么能少得了,同时,还听着这满山藤条茶由叶底到舌尖的来历和掌故,可谓最佳伴饮点心。

这片藤条茶山的老主人廖红忠老先生祖籍福建,祖上辗转来到坝糯定居,至今六代做茶。老家人年过六旬,却是上树采茶,身轻步健,当场为我们展示采摘藤条茶的技巧。坝糯寨子的茶富含茶氨酸,儿茶素偏低,即便新茶,入口亦不觉苦涩,且茶汤饱满厚重,甘甜质厚。尤其口感中段的丰富度、饱满度、协调度俱佳。

山上的时光飞快,渐落日熔金,西天暮云涌动,与会客人结伴而行,尽兴下山。
 28.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