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我非常喜欢普洱茶,发烧谈不上但在我日常饮茶里绝对九成以上;喜欢生茶,不挑剔,不追概念,不谈价格;简单说,只要无污染和存储无损,口感的区别对我来说仅算是普洱茶多样化的依据,自当它是普洱茶的魅力,并不刻意作为好坏优劣的断定;我挺享受每款茶的不同。
尽管很喜欢普洱茶,但做为对茶市的观察和思考,所涉及茶店经营或品牌运作,我还是觉得要客观的分析认识普洱茶的优劣势,或许能扬长避短;或许算我胡扯,看客别完全当真。
这个现象已经是多年的事实了,看起来似乎很奇怪,虽然不能很绝对的这么说,但你可以观察一下,除了传统的茶叶市场算是一个普洱茶的集散地以外,是否鲜有品牌零售店以普洱茶的名义出现在商业区或者居民区,也或者主流商务区呢。盛易祥。
普洱茶有可能不需要这样的区域零售就能解决销量问题,我不否认当前的事实;如果您正好有这样的认识,一点也不意外,但您如果在茶叶市场经营普洱茶的生意,我相信你不会想骗自己,您知道那个大茶饼近几年的出货量,您也知道实际是哪些茶在维系茶店的运营,无论您是大型品牌的代理商还是品牌自营,都一样。
是茶叶体验端出现了问题,我们今天所说的零售店,其实讲的根本就是体验端的事情。之所以今天讲这个东西,因为我坚信未来的茶叶体验端绝对会走向社区,我们普洱茶的产品开发和体验形态必定要迎合各种商业和居民社区的消费者习惯,最终直面零售系统的考验。
所以我们有必要思考普洱茶所面临的情况,以备后需。
仍属小众茶。虽然普洱茶属于大茶种,但从消费者来说,仍然是小群体追随的茶品种,绿茶仍然是消费的主流茶系,无论是加了香的绿茶还是地方绿茶小茶种,综合消费认知和概率来说,都要比普洱茶大得多。红茶更不必说,各类人群通吃,普洱茶就更没法比。
口感并不大众。普洱茶的香甜不是人们心理惯性的香和甜,但是香甜却是大众消费的主流认知,醇厚饱满霸气绵滑类似的用语,还有那些叫喉韵舌韵生津回甘一类的东西,听起来就很扯淡。
传统引导太专业。普洱茶十多年的市场教育与无节制的收藏消费理念,都是靠茶商的专业引导消费。但大众消费领域,专业化引导是对普洱茶最大的损伤,消费者会无所适从而导致持续消费乏力,无数的山头大小树新老期知识扑面而来,消费者似乎永远有错误,知识量庞大,消费选择的标准变得模糊;结果是,我不愿消费我不熟悉的茶。
品饮并不方便。紧压茶实际的品饮并不具备有优势的形态,离开茶桌茶台那个道场,基本没有生命力,除了少数的发烧友可以享受一杯苦茶的愉悦,如果你想要随时喝上一口,还是需要相应的专业习惯支持。大众消费领域这绝对是硬伤,茶商绝对不希望一个茶饼让顾客可以喝一年。
卖相很难看。我不认为茶饼很好看,但普洱茶似乎要专业就必须消费茶饼。熟茶的散茶好一点,生茶就显得粗野。一旦进入零售卖场,陈列展示实际并不容易具备优势,这会直接影响顾客体验效果。
口感标准无。普洱茶口感悬殊实际很大,大众选择并不容易,需要很久的引导以后才具备消费选择能力,可以被视为无标准。但标准是大众潜在心理认知的基础,直接影响品类的选择。那么最好的标准是什么比较好呢,生茶一个味道熟茶一个味道,这才是最极致的标准;就这么举例一说看客别纠结明白意思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