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福鼎安吉溧阳茶王赞名人白茶产地介绍
2017年05月21日

福鼎安吉溧阳茶王赞名人白茶产地介绍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中华民族茶文化源远流长,在茶文化浸润下成长的我们或多或少都对茶有一些了解。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茶有绿茶、红茶、花茶,然而你知道白茶吗?它也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哦!白茶属于微发酵茶,汤色呈清澈的黄绿色,滋味清香馥郁。

白茶的种类有哪些?

白茶按茶树的品种、新鲜原叶采摘的标准差异可以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新白茶4种。

1、白牡丹

白牡丹茶如其名,冲泡之后形状和花朵极其相似,宛若花蕾绽放。按其品质又可以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四个等级的白牡丹有一些差异,其中特级白牡丹毫心最多,叶面呈有光泽的翠绿色,洁净无蜡叶,泡出来的茶汤清澈橙黄,品尝起来清甜醇厚,回味无穷。

2、贡眉

贡眉,又叫寿眉,是白茶各个种类中的销量冠军,它的产量占据了白茶总产量的半壁江山。贡眉可以分为特级茶、一级茶和二级茶。其中特级茶毫心多而肥壮,叶片洁净而有光泽,呈现出干净温柔的墨绿色,泡出来的茶汤是清澈的浅橙黄色,香气鲜爽甘醇。

3、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又叫银针、白毫,一直以来都被誉为“茶中美女”。白毫银针也有三个等级,分别为特级、一级和二级。白毫银针普遍呈银白匀亮的色泽,泡出来之后香气鲜醇浓郁,口感清鲜嫩。

4、新白茶

新白茶是福建的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新白茶的叶片呈现有光泽的暗绿色,香气清爽,口感浓郁,汤色和绿茶很相似但是没有绿茶的香气,浓醇清甘是其特色,受到很多消费者的青睐。

白茶的产地

白茶在我国并不是广泛生产的,它在一般的地区很少见。白茶在我国的主要产地在福建省,包括有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县。我国生产白茶已经达到两百余年,最早是由福建省福鼎县创立。福鼎县有一种特别的优质茶树叫做“福鼎大白茶”,在茶芽叶上有着密密麻麻的白茸毛,是制茶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

白茶历史渊源

唐代陆羽著的《茶经》引用隋代的《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陈椽、张天福等茶业专家考证,白茶山就是太姥山。说明早在隋唐,白茶就已出现。

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宋代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铜质渣斗里有30多枚极品白茶芽头,据专家推断,这些距今1000多年前的茶叶来源于福建福鼎。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田艺蘅所述的,正是白毫银针的制法--生晒,制作禁忌不用手直接接触茶叶,制作的功力不足茶叶的香气就会受损,白毫银针泡在瓯中,条条银针直立,汤色鲜明。

明末清初周亮工莅临太姥山,为福鼎大白茶母茶树题诗:"太姥山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槎。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还教伴义茶。"现鸿雪洞中留有摩崖石刻。

清代民国时期,白茶作为高端茶叶出口欧美,英国贵族阶层泡红茶时放入几根白毫银针,显示其珍贵。1938年,点头镇龙田人李得光成立福鼎白茶合作社,茶农可直接向联社所辖的村社交茶、领款有民国时期李得光向茶农收购茶青的字据为证。

国外的科研机构早就对白茶的保健功效进行研究。原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原主任骆少君研究员说:福鼎白茶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一族。原福建省茶叶协会秘书长陈金水说:晚清以来,北京同仁堂每年购50斤陈年白茶用以配药。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国家每年都要向福建省茶叶部门调拨白茶给国家医药总公司做药引(配伍),配制成非常高级的药。

进入21世纪,白茶得到英国凯特王妃的喜好,2009年英国王子世纪婚礼的结婚纪念茶就是用福鼎白茶配制而成。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 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 “荼”的注解,用“槚、茗、蔎” 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3-4] 

白茶白茶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5]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