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普洱茶营销》一书中当时有个论断如果老茶的销售如同浑水一潭,最终没人敢消费老茶,最终会有人挂出“本店不销售老茶”的招牌。书出版之后,整整被骂了四五年。有人组织了台湾《普洱壶艺》的主编、北京的会长茶商、云南的“文化人”,形成3股势力合力围剿(普洱茶营销》,市场一片响应。
当时的情形,茶客喝老茶、买老茶,茶商卖老茶、推老茶,即使没有老茶,也是打出“越陈越香”的口号,让消费者相信新茶会变成老茶。如此形势下,当然觉得我指责老茶造假是端掉了大家的饭碗。结果,10年过去,质疑老茶的人越来越多,销售老茶的茶商也越来越少。
市场用结果证明了我书中的论断。当然,那些合力围剿的人现在成了骗子的代表和代名词。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我说的道理,老茶的年份只是一个参照,老茶的包装也只是一个参照,最终好不好,是茶汤说了算,而不是故事说了算。这样的例子,在市场经济中,比比皆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服装鞋帽畅销独联体,其后,造假严重,温州人用纸板做鞋底。结果,独联体国家很多商场挂出“本商场没有中国货”的招牌;在国内,温州皮鞋也成为假货的代名词。这就是市场的惩罚,是作假的代价,是投机取巧的后果。现在的老茶是一样,未来的山头茶也一样。我们怎么投机取巧来的,怎么赔进去。
无论是老茶还是古树茶,本身都是好东西,但是都缺乏一个相对统一的判断标准,围绕茶本身的“故事”太多,围绕茶本身的“文化”过多,所有被消费过度的东西,最后都沦为淘宝9块9包邮的结果。盛易祥。
普洱茶如今是所有茶叶当中知名度最高的茶叶。但是,即使是顶峰时期13万吨的产量占比也不到中国茶叶总产量的10%,如果按照5.5万吨的年平均产量计算,再除掉存茶的部分,真实消费普洱茶的喝茶人口只占到1‰。这个数据可能让很多茶人茶商无法想象,然而,这就是事实,普洱茶不是不好,老茶不是不好,古树茶不是不好,而是虚火太旺。
无论新茶还是老茶都是危机重重,充满疑问。有没有人愿意经年累月紧绷着神经踩地雷般去喝茶,去买茶呢?现在是空前的知名度,随之而来的,是空前的不信任。
隐藏在其下的,还有卫生不达标、农残不达标这样的炸弹。如今的产业形态滑稽无比茶农种茶、初制茶甚至压饼,这其中的品控,居然大家都有意无意忽略,关键是收茶商人自己就可以忽略。即使是在茶厂代加工,也一样被漠视。
喝茶要的是安全,然而,在大家眼皮子底下,不安全天天发生,季季发生,年年发生居然没有人警觉?
更为滑稽的是,号称要纯料古树茶才最健康的茶客们,连一个QS都可以不要的商品,居然凭着嘴就评审出:这是老班章,这是茶王树,这是薄荷塘,这是无农残。
茶农、茶商、茶厂、茶客,都在自己骗自己,都在用自己的身体去做试验品。而且,即使是有了QS,就能保证是纯料古树?就能保证是安全品?
我们的社会,大家都理所当然,尤其是普洱茶行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懂茶无比!有些茶商认识我,大言不惭:我比你懂茶,你比我懂文化
好吧,什么是懂荼呢?懂喝茶,懂制茶,就是懂茶,还是懂忽悠就是懂茶?
茶叶的事情,在我看来很简单,如同喝酒。一开始,都是满嘴苦喝两天,知道哪个烈哪个平,再喝一段,知道哪个是苞谷酒,哪个是瓶装酒;再喝,则知道,哪个是酱香型,哪个是浓香型。
喝茶的道理无不是。
喝不懂,多喝。
喝不懂,对比着喝
喝不懂,好茶烂茶一起喝。
喝茶,怕的是先入为主,怕的是自己的茶天下第一,他人的茶都是垃圾
喝茶,就是个简单的事,不简单的是,你如何赋予茶叶一种精神。所有成功的茶,所有成功的茶品牌,无非都是赋予了它一种精神。
你可以仔细思考!如今的纯料文化漫天飞,山头文化漫天飞,能落实于茶汤未来的不多。不是说现在不能喝,而是现在喝,普洱茶的优势就不在了。大家都不存茶了,这个行业也就完蛋了。
每个茶店每个茶企业都是古树茶,然而,古树也就是3000吨。2017年的云南省茶叶工作报告里面有数据,2017年云南晒青毛茶的均价不过是34.5元。那么,所谓的古树茶,所谓的天价对于这个行业究竟产生了多少贡献呢?这个数据可以准确地反映茶产业的现状,可以准确地反映市场茶品的状态、价格的状态、销售的状态。
一个行业,只要讲数据,一切都清晰。然而,关键的问题,现在的普洱茶是模糊的,面目不清的。作为一种饮料,细思极恐。普洱茶现在动不动就是这文化那文化,喝个茶,卖个茶,真有那么多文化,真有那么多大师?好听一点儿,这叫营销策略。但是,所有营销的策略必须符合经济的规律,经济大环境一片吃紧,普洱茶在这里天天增值?不是品牌病了,就是茶商病了,要不就是老板病了。
一个茶饼出来,一个月价格翻一番,我觉得这是疯人院的院长在控盘。群众演员拿着红包不由自主进入了氛围,干脆下场赌钱,反正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第一把不赔,第二把不赔,最后,总有个比我傻的傻子来接盘。大家都这样想,这个游戏就可以接着玩。不管什么GDP下调到多少,反正我这个圈子是闭环效应,每个人每天囤茶都在赚大钱。我在想,经济形势如此,哪一天你的底被破了呢?你那一千件茶能价值几文?信任感和增值,是这个行业的两大症结,不知各位看懂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