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市乱象,以山头茶为甚,老班章首当其冲。
自从“班章为王”的口号被叫响,并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老班章这三个字便成了唐僧肉——玩家追捧,炒家心动,商家行动……无论何方神圣,都以能啃上一口为荣。利之所趋,泥沙俱下,老班章的名号早已超越了山头本身,大多数情况下只同包装纸发生关联,而与原料不再发生必然联系。
相对于每年满打满算40余吨的毛茶产量,流向终端的“老班章”数量之巨,实在难以估算。品到一杯纯正的老班章,难度不亚于喝到真正的飞天茅台了。
老班章之乱,根子在源头,非法暴利是原始驱动力。外围产区的毛茶,原料成本不过数百元、上千元一公斤,只要贴上“老班章”标签,就是数倍、数十倍的利润差。关键是原料造假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勐海大叶种外观大同小异,香气、滋味高度接近,远不如白酒中浓香型、酱香型的泾渭分明,何况真正能喝明白的茶友少之又少。
纯料只有一种,假冒千奇百怪。厚道一点的厂商,也许会拿老班章周边的班盆、新班章等寨子的原料冒充,掺一点纯料进去作为点缀,这已是不惜血本了。赤裸裸的造假者,则毫无底线可言,任何低端料、垃圾料皆可“老班章”,九块九包邮也就不足为奇了。
名山头掺杂使假,已渗透进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山寨名称造假,树龄造假,工艺造假……无论是老班章,或是冰岛、昔归及易武茶区的热点山头,稍有点名气的寨子无一幸免。无数的原料贩子、茶企采购员、不法厂商藉此中饱私囊,大发其财,最终埋单的消费者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
而对于造假的认定与惩处,由于普洱茶作为农产品的属性特点,证据难以固定,责任主体划分困难,仅靠监管部门的运动式执法,是无法从根本上铲除行业痼疾的。
不法利润的诱惑实在过于强大,而可能付出的代价如此低廉,指望这些厂商“良心发现”老实用料无异于白日做梦。面对终端形形色色的名山茶,非但杂牌、作坊品牌的出品不可信,一些所谓的大品牌、高端品牌也同样不可信,原因显而易见。但这不等于说对山头造假毫无办法。
《春城晚报》相关报道
前两天,勐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了一批无法说明原料来源的“老班章”。在该涉案茶企的仓库与加工车间,堆放有外包装上标注“班章”、“老班章”、“班章古树”字样的7种茶叶产品,总量近5吨。如此规模,即使按照老班章原料价格的最低标准,涉案标的也超过1000万元了。
以此类推,大小茶企的各种名山茶,又有几家能经得起如此追问、溯源?
名山茶治乱,首要任务在于控制源头,抓手在于生产环节。就老班章所在的勐海县来说,可以通过建立茶企诚信体系,将行业监管常态化、日常化。每间茶企的名山原料采购与加工生产,须具备清晰完整的台账记录。对于掺杂使假行为严管重罚,大幅提升造假者违法成本。企业诚信考核可以年度为单位,每年统一评分公布红黑榜,让造假、违规操作无所遁形,自然淘汰那些浑水摸鱼的不法厂商,这对于每一家用心做事的茶企是最好的保护,也更有助于擦亮名山茶的招牌。
乱市必用重锤,监管部门这次先拿老班章开刀,对行业的震慑力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