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一些茶商说,希望能将自己的茶品打造为茅台酒那样的“奢侈品”。多么天真的想法!
茅台酒的最新市值已达1.78万亿,价格虽不断上涨,新酒也根本不愁卖。产品的“保值、增值”功能早已深入人心,请客送礼更是首选。一间茶企,若能做到茅台酒的万分之一,已足以睥睨天下了。
可惜,普洱茶永远成不了茅台,别说上市,新三板都站不稳当。
茅台酒的成功,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于“53度飞天”这个大单品。产品的配方、工艺、口感乃至包装早已定型,以年份为次序,形成了完善的产品序列。厂家只需保持品质的稳定,控制好销售渠道,巨大的重复消费需求自然会托起品牌,实现产销存的良性循环。
普洱茶与茅台酒的共性都在于适合长期存放,但两者最大的分野则是品质的稳定性。酿酒与制茶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虽然都离不开微生物参与发酵,但前者的品质更易于操控,调酒师可以根据需要调出合乎标准的口感。酒瓶一经分装完成,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口感。普洱茶尤其是生茶,在后发酵过程中则存在极大的变数。即使一些大厂主打的“7542”“8613”等所谓经典系列,虽然对外声称有着稳定的拼配技术与原料要求,但产品直到出厂也只能算是“半成品”。随着时间推移,不同的仓储环境造就了后发酵品质的千差万别,根本不可能达到口感的一致性。与白酒勾调过程中分子层面的操作相比,普洱茶的拼配、匀堆充其量只能算细胞层面,两者制造过程中对品质稳定性的控制,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仅凭这一点,普洱茶就无法诞生“53度飞天”这样一枝独秀的大单品。缺乏大单品的强力拉动,普洱茶企业注定只能在零散、琐碎的产品线上打转,品牌也很难在更加分散的市场上立得起来。
普洱茶要成为“奢侈品”,是更加困难的一件事。奢侈品首先是排斥大众的,意味着尊贵、稀有,符号的意义远超其实用价值。奢侈品的品牌定位,即代表了一种身份,这当然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无可挑剔的产品品质。更重要一点,奢侈品的制造过程都有着深度的(或独到的)人工参与,带有显著的人文色彩。我们可以掰着指头数一下市场上叫得响的普洱茶品牌,试问哪一个具备上述属性?
普洱茶原本就是制作粗放的农副产品。即使打着历史上“贡茶”的旗号,技术含量依然十分有限。当下流行的普洱茶“山头属性”,也只对原料有效,并不能为品牌加分。老班章的毛茶可以卖得很贵,打上品牌的“老班章”谁都可以做,但“53度飞天”只有一个。普洱茶行业的低门槛,决定了任何茶企都不敢将大众消费拒之门外,而一厢情愿地打“奢侈”牌。所以可以看到,各个茶企都是“高低通吃”,品牌形象模糊,产品线横跨数十元至数万元,还如何“奢侈”得起来?即使人为炒高了部分单品价格,与整个产品系列的价值提升并无多大关联,反而会对品牌形象带来诸多负面问题。
酒不是茶,茶也不是酒。从近年来一些茶企试水新三板败兴而归的结局,足可看出这个行业在资本市场是如何不受待见。
普洱茶永远成不了茅台。别做梦了。
来源:老茶鬼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