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在品饮一款普洱生茶时,会情不自禁地使用一些词汇,最基本的如:香、甘、苦、涩。又或者更“高级”点的词汇:“生津”、“回甘”来形容。可是呢,一款口感良好的普洱茶,苦涩一定有所深浅,香于甘之间也一定有所轻重,该如何去判断呢?
首先,判断一款普洱生茶好坏的核心是“苦不叮嘴”,“涩不挂舌”,如何理解呢,一款生茶正常冲泡出汤,品饮有明显发苦的感觉并且舌头像被蛰了一般;有明显的涩感,久久不能从口中淡出。那这款普洱生茶,从源头上就有可能存在了问题,追论其原因呢不外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水质。还有茶友提出换某某山泉试试,其实对口感并没有任何改善,源头的问题就是根本的问题,所以“苦不叮嘴”,“涩不挂舌”很关键。
其次,“烟糊不过口”,品饮时,烟火味一直填充于口鼻之间,并且影响到了茶本身的香气,喝下之后有一股土味,那么这款生普的炒青工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翻开叶底也能看到明显的糊斑。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有些产区使用了一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名曰“烤青或烘青”,(即在普洱茶鲜叶炒青之后,使用烘干机进行烘干生茶)一般这类生茶,也留存有烟糊味,但品饮时并无明显的土味,茶香反而更加浓郁,沉闷。盛易祥。
再者,“锁喉不凸显”,一般品饮几泡之后,或多或少,喉痛都会有一些感觉,要么喉咙轻微有些发干,或者有些轻微发卡,这都是比较正常的,如果这种感觉更细微,那这款茶的品质还真可极佳。但若有人告诉你,这款生茶“润喉咙”如同吃了某喉宝一般,那我简直怀疑他给你推荐不是生茶,而是某某药酒。反之,这款茶品饮一番,已明显的感受到喉咙发痒,卡脖子的感觉,那这款茶的茶园地的养护、成茶的存放环境都可能存在了问题,最主流的说法是农残,但并不靠谱,农残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且证实,不是所有有弄残的生茶都存在卡喉咙这个问题。农残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专业的方式来检测才能得知。
又余,“条索均匀不碎断”,“汤感不单薄”。前者如何理解呢,查看叶底,无明显的残碎、糊斑、糊点;大部分叶片完整透亮,那从感观上大致就能知晓,这款普洱茶的工艺好坏,及其散茶的状况。后者,不单薄,一方面指的是茶之香、甘、苦、涩,有至少有一味有突出,无论是苦是甜,其余的两者或三者也能在茶汤中有所微显现,反之缺一味或更甚,即为单薄;一般出现最多的情况是无明显回甘。
汤感薄,另一方面指的是茶品的耐泡程度,一般普洱生茶的建议冲泡次数应在8-10泡,如果一款普洱茶按标准冲泡仅仅5-6泡就已经明显失去了茶味,那么他的鲜叶有可能在采摘的过程中过于鲜嫩,但也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
普洱生茶的判断本身确实很模糊,但模糊的同时还是能有探寻的方法和思路。故此,判断一款普洱生茶的好坏的标准简言之为:“苦不叮嘴”,“涩不挂舌”,“烟糊不过口”“锁喉不凸显”“条索均匀不碎断”,“汤感不单薄”。
这些标准再升华起来便成就了一款品质优良的生茶,可这背后,考究的不仅仅是,茶源地的环境气候地理土壤,还有采摘、制作工艺、存储的天时地利人和。一杯好茶来之不易,且品且珍惜!
来源:哀牢古茶小哥哥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