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茶山日记之十二:茶山的“跳墙逻辑”根深蒂固
2017年05月21日

茶山日记之十二:茶山的“跳墙逻辑”根深蒂固

 今天,茶山认识的一个茶商说,山上求着买,山下跪着卖。
在山头上的,人人感觉都是土豪,生怕抢不到茶,而且,茶农比你还会做生意,一个茶三家抢,还谈分配制度,这不逼人先下单?
下到山下,氛围一变,茶山上的蜂拥而至变成了零敲碎打,一家茶店守一家茶店,孤零零,关键是,还没人,店里没,隔壁没,整个市场空荡荡,买茶的都上山来了。
最近的五年,茶山成了景区,从32万的老班章开始,茶山就变成了游乐园,买茶不买茶的都上茶山,茶商被跳开,茶厂被跳开。
消费者买了鲜叶,买了毛茶,压个饼,自己套个绵纸就下山,每年来一次,一两年的消耗量足够。
云南有点名气的茶山都这样,茶山对茶客,渠道完全扁平化。
基本上每个做山头茶的茶商都是两头防,一要防茶客上山找到茶的源头,二要防茶农跳开茶商加他的客户微信。
2003年就开始做纯料茶的陈建雄也坦言,这几年生意越来越难做,茶山的价格透明,每一家茶农掌控的资源都有限,都仅仅是自己家的茶地,要跑其他山头,必得通过料头,然而,料头挣的钱就是自己的利润,这就逼迫商家也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茶山的价格涨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十年前跟随的消费者现在基本不消费,因为比起十年前价格太贵了,最近的这一拨茶客,进场就是天价,也就接受天价,而茶厂茶商反而接受不了,既没有利差,也不可能有增值的空间。
茶行业不是大生意,之所以有足够的吸引力,实在是前几年的茶叶价格空间差,基本上每年都在翻番,无论在意不在意增值的茶客,看到自己的茶饼没几年就是天价,总是高兴,外来的资金也就足够多。
这几年不同,茶山的价格吃到顶,要么就是掺假,要么就是减量,完全没有门槛,做十年茶的,隔壁新开一个店,马上追平,而且还切去一大半份额。
现在做山头茶,好像是两难,不做,茶客需要,越是新市场越是接受山头名字。做,价格高,市场信息透明。
这让今天的普洱茶市场变成了新的一个场景——茶山上在把酒言欢,茶山下在借酒浇愁。
来源:吴疆说普洱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1321411671293.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