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中记载了诸葛武侯当年南征时,留下铜锣在攸乐茶山。这个是当地盛行的传说,具体无法考证,但从中可窥见攸乐茶山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元代的史书中也将攸乐列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同时也是古六大茶山首山。攸乐与莽枝茶山和革登茶山隔江相望,面积近400平方千米,海拔多数约950~1400米之间,土质紫红带沙壤。
当地民族主要为原著居民基诺族,在商周时期已经在这里种植普洱茶。明代中期它就拥有约3平方千米的茶林。到明末清初发展到约8平方千米。从现在尚存活的盘根较大的东一棵、西一棚的茶树分布范围推断,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其管理完好的最大茶林面积曾发展到约26平方千米。按古茶园一般产量,年产干茶上万担。最兴旺时,其总人口约达两万余人。
攸乐城—曾经茶业兴盛之地
清初以前,攸乐是由倚邦叶氏土司直接管辖,车里宣慰司统管。清初至雍正十年,由土千户刀兴国管理。其间的雍正七年,清政府施行“改土归流制度,在其茨通老寨置“攸乐同知治所”管理茶政事务,还派五百官兵驻守山寨,打算将其建为扼守西南边陲的军事重镇—“攸乐城”。
乾隆元年因其瘟病盛行,加上土匪骚扰,该治所迁往思茅,改为思茅同知治所。由此起至光绪年间,它先后由车里宣慰使所委任的头人“金伞大帕雅”帕雅龙贡和“召怀”白腊腰等直接管理,又由倚邦土司统管,即主要是负责征收并上交其“贡茶”,实际是各级“官茶”,归属思茅厅。光绪后期起,由车里宣慰使司统管。其商茶在嘉庆年以前由各户茶农加工,由商人收购其成品贩卖。
清光绪年间起,其普洱茶除了由倚邦茶商收购运往倚邦加工贩卖,还由易武茶商收购运往易武加工贩卖。茶商们多以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的食盐与攸乐茶农换茶,先后以九市斤、七市斤、五市斤、三市斤食盐换取一百市斤干毛茶。足见当时攸乐茶业贸易繁盛,产量及品质当属古六大茶山之佼佼者。
五大茶山说法来源
攸乐茶山在清雍正七年至乾隆元年和光绪年以后这两时期都不属于倚邦土司统管,此期间的倚邦土司辖区只有莽枝、革登倚邦、蛮砖和漫撒这五座茶山,所以部分史料中关于五大茶山之说是对当时倚邦土司管辖内的这五座茶山的说法。所以,真正的“五大茶山”包含在“古六大茶山”中。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