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贡茶之地:古镇易武—传承古今的新茶庄
2017年05月21日

贡茶之地:古镇易武—传承古今的新茶庄

至清嘉庆年间,南至易比,北至倮德,100多公里长的山梁上,几乎是以茫茫茶树林海连结起来的绿色生态茶廊。真可谓:百里正山、千里沃土、万亩茶园,这就是易武正山。再进易武山,发现这沉睡了千年的古茶山已逐渐醒来。随普洱茶在国内外声誉鹊起,随普洱茶的身价与日俱增,世界各地爱茶者们涌入云南,搜寻、品茗普洱茶,易武又被人们想起来了。

众多的中外茶人纷至沓来,探寻大自然留下的千古神奇的普洱茶之源,重拾那散落于民间的粒粒珍珠,挖掘并发扬它往日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复兴它昔日的“利润”之城。易武的复苏,应证了盛世兴茶的规律。易武因茶而兴,因茶而衰,而茶的兴衰,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兴衰。普洱茶的历史是厚重的,离开普洱茶是无法解读易武的,离开易武也是无法读懂普洱茶的。易武是普洱茶历史的缩影,此刻它又迎来了茶产业兴旺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

在今天,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喝普洱茶,就是喝历史,喝生态,喝文化。漫步于易武古镇的街道上,往日的易武街虽然可一眼望到尽头,两旁的民居还是原来单调的旧模样,但宁静的农家小院已不再全是门窗紧闭,安坐在雕龙画凤屋檐下的老人,已不再沉默无语,脸上已不再是沧海桑田的漠然。古镇并没消失,原来那些老宅里的新主人,纷纷办起了手工制茶的小作坊,他们用手工揉搓着晒青毛茶,然后蒸而成团,再用石头模子压成饼茶,将老字号的七子饼茶生产又恢复了起来。盛易祥。

易武的许多普洱茶小加工作坊,如果按国家对食品生产所规定的要求去衡量,最起码的生产条件和产量都达不到,这将意味着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茶庄文化及手工制作“七子饼茶”的传统工艺将被现代化大机器生产所替代。那么在易武建一个上百吨的加工厂怎么样?如若此,现代化的加工和任务建设是实现了,但易武普洱茶的特色也就没有了,传统也消失了,茶文化还会存在吗?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对现有茶庄、茶农小作坊们的冲击很可能是致命的。好在各级有关部门很清醒,采取法人治理结构的方式,把易武三十多户小茶庄整合起来,实事求是地解决了小作坊的生存问题。他们按照国家市场准入的标准,自筹资金重建和改建已有的小作坊,同时根据有关标准设置了茶叶感观审评及量化指标检测室,以确保产品质量,为易武普洱茶品牌增加安全系数。他们将大胆地去创新、探索、实践出一条“公司+茶农+基地+标准”的具有古茶庄文化特色的产业化道路,他们将联合起来共同打造从茶树到茶杯的质量安全系统,让大家买放心茶、喝放心茶。

在易武,一个个卫生、环保、封闭且加工流程合理的新作坊,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他们不仅在这里继续生产传统手工七子饼,而且还能把易易武古民宅。武的茶文化、茶历史介绍给前来观光的游客。他们觉醒了,他们改制了,管理、质量、诚信、团结是他们常说的话题,他们不再是一叶孤舟,不再单打独斗。他们传承易武正山辉煌的茶历史和文化,普洱茶易武正山七子饼,这块祖先留下的金字招牌将永放光芒!身处易武的日子里,我经常在想,只要易武正山的茶历史和茶文化能保存下来,那么普洱茶皇冠上的明珠就依然闪闪发光。

同时,我也在不断思考易武普洱茶今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面对现实,我更担心开发后的易武,那充满神秘的丛林,那在绿树环抱中古镇的原生态环境,是否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保护和开发这对矛盾,怎样解决好也是门学问。掠夺性的开发,比如正在茶山中开发着的矿山,正在威胁着茶山的植被。真不希望有大量的汽车进去污染爱洁净的茶树;不想看到高大的现代建筑在古镇崛起;不想听见满街的高分贝嘈杂喧嚷声;不想让太多的游人把山里的生灵惊吓;而只想再听见轻脆的马蹄和悠然的马铃声在山谷回荡……
 1321411671293.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