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论普洱茶行业的“成本黑洞”
2017年05月21日

论普洱茶行业的“成本黑洞”

不断试错,一错再错,“成本黑洞”深不见底。

都说普洱茶行业暴利,其实未必。受制于大大小小的“成本黑洞”,茶企极容易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账面好看,利润有限——这是值得每一位业者认真审视的话题。

所谓“成本黑洞”,是指茶企运营过程中,除了必要成本之外的各类隐性成本、不可控成本。诸如时间成本、沟通成本、信用成本、机会成本等等,每一项成本都可以无限放大,而将有限的利润空间吞噬殆尽,正如物理学上的“黑洞”概念。

一些经营者做茶,习惯于亲力亲为,常年在山头、工厂、终端之间奔走,收料、加工、销售一跟到底,被无数细节搞得焦头烂额。个人投入的巨大时间成本,与取得的回报却不成正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哪还有精力去思考大局问题。多年过去,做茶的依然是个“做茶的”,这样的典型不乏其人。

与老板亲力亲为相对应的,是用人不当导致的“成本黑洞”。茶企命脉所系的原料品质把控环节,如果收料的责任人稍存私心,对茶企造成的损失往往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盛易祥。

前两年,山头纯料价格高昂,有的茶企初制所负责人干上一年就能买宝马,这里面的“道道”不言自明。难以容忍的是,企业付出了高价,原料“纯度”却打了折扣,最终伤及产品品质,进而危及品牌信用。达到一定规模的茶企,只要是开发山头纯料产品,都很难回避这个问题。事实上,有的茶企已经为此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

可归入必要成本的品牌传播、推广环节,如果控制不当,也容易滑入“成本黑洞”。比如盲目参展、在大众媒体“撒胡椒面”式做广告、雇佣并无实际作用的“形象代言人”等等,在未搞清楚品牌定位、目标市场的前提下,这类折腾耗资巨大,只会靡费企业原始积累,由此增加的成本最终还是要转嫁到用户头上,其实是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同质化竞争普遍的茶行业,盲目跟风现象十分突出。一窝蜂做纯料,一窝蜂做古树,一窝蜂做小青柑……缺乏定力的茶企,要为此付出更高的机会成本。市场风向易变,能够从变化中获益的只是极少数。

忠告是,个人品牌力应求做“精”,企业品牌应力求做“专”。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一名深耕者,这才是最经济的生存之道。不断试错,一错再错,“成本黑洞”深不见底。

茶企需要合理利润,关键是对必要成本的科学把控,对其它隐性成本、不可控成本的主动规避。这个行业的“高投入”,未必有“高产出”,重中之重是“合理投入,合理产出”,不做或少做无用功。

茶行业的“成本黑洞”不一而足,无论人力、物力还是财力,其共性在于无效投入。这是每一个经营者都应尽可能躲开的“大坑”。

文:老茶鬼 2018.8.7
 7dit33.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