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最近颇不太平,纷争不断、攻讦未止。入伙要纳投名状,虽不需鲜血染手,却也得朱泥打印。道德高地上霎时立起一面杏黄旗,只有八个字“替天行道、为民请命”。一杆义旗高举,喤喤杀声震天。
这不是水泊梁山的梦回,而是曼松王子山和背阴山的江湖。
关注曼松事件的茶友想必业已了解了来龙去脉:则道茶业拥有“曼松”商标,于今年7月发布维权公告,并于近期通过行政程序举报了涉及侵权使用“曼松”商标的两家茶企产品。一家是产地为勐海产区的曼松熟茶,一家是全国限量发行的“曼松古树生茶”(还有一些前传就不展开聊了)。
从整体事件发展到此来讲,可能并不需要在道德高度上,去歌颂则道茶业是站在曼松整体品牌利益的角度进行维权。
商人逐利是天性,所以只需站在公平公正的合理角度,相信都能理解则道茶业作为合法拥有“曼松”商标品牌的正规合法企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正当权益的公司行为。
因为这样的净化市场行为,才是爱惜羽毛的表现,也能在保护自由合法权益和收益的同时,带动曼松整体市场的迈步。
实际上,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事件过程中,则道茶业迄今为止,并未投诉或禁止过任何一家正当使用曼松品牌的正规茶企,更未对任何一位曼松茶农推出任何禁令。
“我们维权的对象是与曼松贡茶产区没有关系的假冒伪劣产品,欢迎曼松茶农与则道茶业一起维护曼松品牌,共同推进品牌发展。”这是则道茶业从维权行为伊始,反复强调的维权底线。
有人面对这个声明时,可能出现了选择性失明的症状。
所以曼松村民小组就燥起来了,一份投名状横空出世,沾满了曼松村民小组深浅不一的红指印。
目的很明确,“曼松”品牌是属于老百姓的,则道茶业一家公司怎能独占; 与此同时,某自媒体强调:不仅如此,则道茶业在曼松王子山拥有的古树甚少,更多是在背阴山,而背阴山自古不是曼松这一品牌应该包括的山头。
曼松村民小组按了手印的村民将会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诉讼,要求撤回则道茶业所拥有的“曼松”商标品牌。
读到这儿,笔者背心一阵冷汗,这就好比,要是当年梁山部分头领因为兄弟偶然失和,就发布告张贴:二龙山、桃花山、少华山自古不属于梁山范畴,三山头领皆不能坐梁山好汉座椅。那鲁智深、杨志、武松等好汉却该如何自处?
这边厢,背阴山村民小组倒也咽不下这口气:“哪里来的一个外人,扭曲历史,将背阴山撇出曼松贡茶产区,制造分裂?”于是也发了一份郑重声明:
一、坚决抵制混淆“曼松贡茶”产区的事和人;
二、坚决支持则道公司维权行为,维护“曼松贡茶”健康发展;
三、坚决抵制和“曼松贡茶”产区不相干的人制造产区分裂,影响“曼松寨、背阴山寨、则道公司”共同团结。
倒也怨不得背阴山村民小组的茶农如此愤慨。事实上,地方志、专家无一有明确证据佐证背阴山不属于曼松区范畴的事实,某自媒体却以一方孤证就落槌判定:背阴山不属于曼松的范畴。
这一事件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从媒体职业操守,都让人如鲠在喉……
这件事,站在一个不拉偏架的旁观者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则道茶业迄今为止从未对曼松村任何一位茶农做出过不允许卖“曼松贡茶”的禁令,而曼松村民小组与背阴山村民小组如果与则道茶业坐下来,三方握手言和,合理使用曼松品牌,共同维护曼松市场秩序,共同推进“曼松”品牌的国家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工作,岂不是三赢状态?
何苦任人拿起道德大棒敲地鼠一般肆意挥舞?况且则道茶业也不是地鼠,道德大棒未必就能伤人分毫。当然,涉事方已经号称将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此事,那就让法律的归法律吧!
可千万别在该谈法律的时候谈道德,该谈道德的时候讲法律。毕竟有时候拼音学得不好的人,容易把“为民(min)请命”读成“为名(ming)请命”。
有时候,世事并不如我们表面看到的一般凛然与明朗,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或许会发现好像王伦并不一定真的无容人之量,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表面机智正义的吴用,在看着豹子头林冲走向火并的背影时,心中只怕还腹黑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