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竞争在凡尘。生在海拔1680的茶农已成茶仙,他们坐地起价,笑看人间风云,有道是:流量在茶山,萧条在市场……
这生意无法做了,信茶农得永生!
报茶价,炒作茶王树,茶商上山直播,茶农下山卖茶,是新时期普洱茶四大恶俗。
据茶山社消息,有人引进铁观音卖茶小妹军团,入驻各大茶山,开始卖“特朗普”……2018,越来越诡异了!
就在这诡异的春天,中粮与云南省政府达成战略协议,中茶在勐海建工厂,要将中茶的大旗插在勐海的土地上。
于是,白马非马在朋友圈写道:平准、均输以利天下,云茶已进入国资主导的财团布局时代,谱写新时代的《盐铁论》……”
只是未想到,风云变幻,潜流暗涌,大局之外也有节外生枝,不断有奇葩逗比歪曲扭转地球之轶事接二连三被曝光,而且光怪陆离,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诡谲之事一个比一个吸睛,令人大跌眼镜,如下是部分:
老班章茶农被代表一事
引来茶界一片哗然;
茶山收茶大戏
堪称年度“殿堂级”影帝之作;
普洱茶区块链金融骗局
卯足了戏码;
芳村假茶大案
暴露的多年的“沉珂痼疾”;
“大师”接二连三被批判和指摘;
天价茶大师茶被央视点名曝光和批评;
微信卖茶“美女”的各种戏精套路;
曼松商标维权的纷争;
小罐茶知识产权的尴尬;
“越陈越香”之谜,
终成一个真正的谜团……不一而足!
2018的茶界,乱象纷呈,光怪陆离。有业内人士大声疾呼:茶界的2018年,是大破大立之年,因为,不、破、不、立!
2那么,除了诡异、乱象等词,哪些关键词可以代表茶人们今年普遍的焦虑与诉求?
笔者听取了几位业界做茶卖茶多年的前辈的意见,基本上包含有以下几个词(当然,笔者如下的一番罗列并无统计学上的意义)。
2018年下半年与茶人焦虑相关的关键词:
1、传统与现代:守旧与创新
茶,本身很贴近生活的一种饮品。对于90后的印象来说,从爷爷辈冒着些许青烟的搪瓷杯中的亲切感,来到都市后,茶却变得如此陌生:高端、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的装潢,里面往来的人更是各种古装、文玩、撸串、古琴、焚香……年轻人于是望而却步!
从导向上,传播推广茶生活的从业人员就没把年轻人的消费力量当回事儿,动因上就已经把年轻群体拒之门外了。
于是,事到如今,他们痛恨奶茶卖的如此火爆;于是,他们诉苦七万中国茶企不及英国一家立顿;于是,他们恐慌老一辈主流消费群体终将会老去;未来还是年轻人的消费市场。
他们开始想着创新,如何才能讨好年轻人。
不过,这里有一尴尬的坚守。有位做茶十几年的70后前辈告诉笔者,他们太难捉摸现在的年轻人的喜好了,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就是对一个东西不会喜欢太久,所以也基本断了迎合年轻人的念头。所以,他干脆不做太多颠覆性的产品,或者说创新吧,认为一个昙花一现的产品,必将稍纵即逝。
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是引导、教育还是迎合,抑或墨守成规?从前“车马慢”,以前更新迭代相对较慢,今不可同日而语,时代在飞速变化,互联网变得太快,就像年轻人。这是那位70后前辈在困惑中的坚守。
2、互联网的冲击及线上电商的碾压
总体而言,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是便利,当然对于一些守旧、不改习惯,或没转型成功的人,会带来不小的冲击。
所以你看,微信朋友圈里那么多震惊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及大尺度封面背后健康养生之类谣言,家庭伦理类鸡汤说教视频等,被父母辈们如此青睐,并且不厌其烦地分享转发。
缘何?绝大程度上,他们是信息匮乏的“受害者”,微信的普及,让他们猛然间好奇且兴奋于网络的海量信息,瞬间不能自拔,毫无免疫力。
而对于大多数的做茶人来说,他们无感于互联网,无感于电子商务,无感于自媒体,身在互联网时代中而不觉互联网为何物,时移世变,直到发觉线下实体店经营越来越困难,圈子关系生意是个死胡同,政策一变,渠道变窄,利润空间立马受到挤压,当他们突然发现有人利用这些所谓的电商、互联网、自媒体等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喟然叹息:自己是个互联网盲!
3、没有好过的日子,电商成本也高昂
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纯粹经营线下实体店的,羡慕做电商的,做电商的又苦于流量太昂贵,获客成本太高,利润越来越小,成本不比实体店的经营少,于是又想通过各种可能在线下和粉丝产生更多的连结和粘性。只能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缘身在此山中”。
放眼整个大环境,虽然经济发展总体呈向上趋势,但有局部虚胖成分,看似消费升级,但内里又隐含消费降级,有人说,就今年这个行情,有的人有钱也不敢花。当然,人们不能因为拼多多丑闻曝光,就一棒子说消费在降级,有些问题历来存在,且所谓消费降级有个前提逻辑,是比之前花的少了,还是历来如此,不能简单判断,是不是本身就是在这个段位的消费水平呢?
总之,没有好做的生意。
4、子承父业:
茶一代与茶二代之间的矛盾
80末、90初出生的人慢慢要占领消费市场,同时也要渐渐显露商海扬帆冲浪的能力。茶一代精力在衰减,茶二代风头正盛,想法正多,拼劲正足,刚好想继承老爸老妈打下的江上,再开创一片新的领地。
但是,“内忧外患”足以让让茶二代们抓耳挠腮。何以见得?
首先,思想上的迥异差距是一个。本来90后是一群父母要他往东,偏要往西的叛逆主儿,长大后的“听话”更像是一种不想忤逆父母、孝敬式的尊重而已,骨子里的思想和观点是不太一样的,新的观念,新的思维,看问题的角度,必要时还和父母辈们争论一番。
其次,茶二代又是年轻识浅,干劲有余而洞见不足,试错成本太大,经验更是非一朝一夕就能够积攒起来的,恰好又撞上转型期的社会及商业环境。是非成败,得看这一代人的造化和机遇及努力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
5、同行相轻:茶人相轻
中国人历来喜欢窝里斗。同行是冤家,所以同行相轻不难理解,文人相轻听说过吧?应该是被提及率相对较高的一个词。文人喜欢写东西,“口头传播”再加上文字,其传播度肯定更广。
我们茶行业也是,相轻者亦有不少。有一个吊诡的地方是,很多茶客点过普洱之后,不再喝其他茶。所以业内有一个说法,“茶人的最后一站是普洱”。当然,可能有部分商家吹嘘夸大的成分在里边,但笔者还真亲自见识过这个论断的亲历者……所以,难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