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香港茶人到底怎么藏茶?打开“香港茶王”的茶仓,再听王曼源教你
2017年05月21日

香港茶人到底怎么藏茶?打开“香港茶王”的茶仓,再听王曼源教你

在踏进“香港茶王”王曼源在香港某高楼里的一处700平方的仓库之前,我们已经见识了他在中环铺面里的最贵的那几个平方——

(详情请回顾旧文《百茶人之王曼源:与“香港茶王”一起喝掉几十万》)

虽然江湖之大,之前大小企业、各种藏家、不同品类的茶仓已经见过无数;

尽管也听闻这只是一个小仓库,可能也只占了王曼源藏茶总量的不到十分之一……

但当真的置身于其中,闻着这从未闻到过的各色老茶聚集的味道,而且意识到这里随手一件茶叶单品的价值都可能超过自己的年薪的时候,那种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还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

▲ 王曼源,人称“香港茶王”,世界茶叶交流协会创会会长,香港普洱茶界的顶级收藏家之一。我们即将参观的,就是他的茶仓。

应声开门的是王曼源先生的太太,我们喊她林姐。

这些年,仓库这边的进出货和管理,王曼源已经渐渐交给了太太和儿子。而因为海关进出的茶叶太多,海关执勤人员都管林姐叫“茶妈妈”了。

“今天林小姐很开心。”王曼源看着正在忙里忙外的太太打趣,“因为今天刚刚出了一批货。”

 “我们一天没生意、一个礼拜没生意,都很经常的,不过我们也没压力,因为有的时候生意是一下就来了。”王曼源说,“来,喝口茶,我带你们参观。”

茶仓700平,占了整整一层楼,库存主要以80年代、90年代的老茶为主,也有一部分号级茶,以及普洱茶以外的其他不同品类老茶。

当敬昌号、盛易祥、鸿泰昌号、7542、白纸文革砖……等不同时期的老茶以成箱的形态出现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地发出“哇……”的声音。

王曼源显然已经习以为常,自顾自的介绍——

“这边有一些是从东南亚从台湾又回流回来的。”

“这是早期90年的年代的易武的大块茶砖,这边是60、70、80年代放在箱子里的。”

“下关80年代出口的沱茶,很早期的了,这种你们看过没有?”

 “这是60年代的宋聘,福华号宋聘,整件的,一件84片。”

“这是100g的92方砖,现在一块都是几千块了。”

 “70年代老水仙,原来的木箱坏掉了,我们就换了纸箱。”

“这个呀?桂花铁观音,都是老的铁观音的做法了。”

……

粗粗估略,几百个品类,这里绝对是绰绰有余。

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头晕目眩,我们问,“这么多品类,这么多茶,你要找的时候,找得到哇?”

王曼源哈哈大笑,“钱我找不到,但茶我一定找得到。”

▲ 一款早年的边销下关沱

而除了一些赫赫有名的普洱老茶以外,老水仙、老单丛、老铁、老白、老六堡、老六安、老红茶……甚至一些你想不到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众老茶”,这里也不少。

数箱“柚子茶”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王曼源取出给大家看,原来是一种柚子里面放了铁观音的老茶,“这个有点像今天的小青柑一样,但是这是早期的,应该是80年代的,用来当药用的。”

而一种标记为“NK抹”的,也并不是抹茶,“是老的普洱茶筛出来的比较细的茶末,是早前我们收来做袋泡茶的。但是是比较高端的茶末,很多茶庄找我们要,我们还不给呢。”王曼源说。

而这么多的箱子,每一个箱子里面除了装茶,也都装着一个故事,什么样的茶值得收,往往诀窍就藏在故事里。

“就好像我曾在四川收了一批沱茶100克的,当时有人拿给我看,我说有多少,我全部拿完了,现在那个厂都已经倒闭了差不多20年了。后来那个拿茶给我看的人,问我还有没有那批茶,说有人在找那个茶了,我说有,剩下的不多了,但是不卖。他问我加价多少倍,我说,不是钱的问题,这个茶都绝版了。”

在收茶这件事上,王曼源一直有自己的思维。

“比如说,我一般会倾向收一个新厂第一批做出来的茶。因为它要做品牌,打广告,后面才能越做越好。1999年有一个曾经因为一款茶一炮而红的茶企,第一批茶当时我一看,还有多少我全部都要了,后面他们的老板再找到我,说可不可以卖给他,让我出个价。我说谢谢,但不是多少倍了,现在这个茶你自己再去做,都再也做不出来了。他笑说,我比他聪明。”

收新茶,更多是靠自己多年的经验。“一般感官、手感上,抓一下、闻一下,这个茶可不可以就知道了。然后再开汤出来,60%以上了,可以那就是可以了,很简单。”

“好像我一个朋友,他走的地方比我多,每个茶山都走遍了,但是我以前走过的,我就不走了。这个茶山为什么是这个香气,我已经抓住了,再一直走一直走,就乱了。”

“我收过一批红茶,当时是在福建一个偏远的茶山上偶然发现的,他一给我喝,我就觉得这个茶不错。我问他做了多少出来,他说做了几个种类差不多3万斤,但是销售很难,而且请了人,现在钱都发不出了。

我说这个没有问题,你全部做好要多少钱一斤?他说全部做好,差不多要25块1斤。我感觉这个人也是很公道很老实。我就问他,你25块大概赚到多少钱?他说可能也就3块钱左右。我说那你全部给我装箱好了,运费我自己付,你把它给我发到广州哪里哪里。这样他就又多了钱可以赚,他开心我更开心。他说做生意没有人这样的,但是我感觉那个茶我买回来,我也有钱赚,当然我们还要做深加工。

现在那个茶我们还在慢慢卖,那一年的质量真的很好,后面他也有陆续寄样给我,但是那个品质就没有那一年好了,同一个人、同一个厂。有些也不是别人后面故意做差,就是那一年刚巧有那么好。”

而收老茶更是一件冒风险的事,它更需要眼光和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这件事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有钱就能做到。

“以前我在柴湾一个地铁站那边有差不多300多平方的一个仓库,后面不够用,就卖掉了,当时正好有一个卖家要出几桶号级茶,我太太就用这个卖房子的几乎全部的钱,换了四筒茶叶回来,就是2000年初的事。”

而与王曼源共处的两天里,我们追问的最多的,就是他如何每每都在茶叶市场一个新趋势即将出现的时候,都会比一般人的转变早个五六年。

这次王曼源也终于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的思维,我都是用好茶、跟老茶思维,慢慢思考出来的。”

“就好像白茶我也是这样,我只要一喝到好的、老的东西,我就会慢慢的去想。其实红茶我五六年前也开始在研究,是不是新鲜的好,我个人觉得再放个三五年,会更好喝。”

“像喝到宋聘号,你之前也有问,年代那么久远了,怎么判断它的原料来源,然后再自己做复刻。其实你只要了解了那个历史,你就知道那时候的运输条件都不一样,翻一座山都要走几天,你做易武的宋聘,怎么可能用班章的料?走路都要走多少天,以前的茶叶又那么不值钱,怎么可能?所以这就是老茶给我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