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致敬易武——复兴时代的易武群贤录
2017年05月21日

致敬易武——复兴时代的易武群贤录

1994至2004年的十年,被称为易武的“复兴时代”。十年,老字号、制茶古法慢慢被寻回,新的品牌逐渐萌芽。于易武,这是意义非凡的十年;于普洱茶,这是承上启下的十年。

十年间,茶界群贤汇集易武,他们各展其能、各尽其力,点燃了易武复兴的星星之火。普洱茶行业自此迎来了从“万马齐喑”到“百花齐放”巨大变革,“普洱茶如滚雪球一般,蓬勃发展至今”,从此局面大开。

在这场宛若普洱茶行业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了一大批为易武复兴留下卓越贡献的先行者们。他们以不同的理解,各自的努力,为推动易武复兴和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当我们回首细看,却发现他们都分别来自于云南、台湾和广东,这三股力量激流碰撞,交织出一幅易武茶复兴时代里最美的画卷…

❶ 云南力量
用最质朴的情感,以脚踏实地的努力,再现了以易武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基础知识体系

1994年8月22日,易武前乡长张毅,应时任副乡长李家能先生邀请,来接待一群台湾客人。

他向这十多位远道而来的同胞,介绍了《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的材料,这是他编写的《易武乡志》中的一个章节,里面提及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老茶庄和易武茶文化历史资料。
台湾同胞听后感觉非常珍贵,提议印成单行小册易于传播,张毅先生遂答应了他们带去台湾印刷宣传,没想到此书影响不小,此后中外有关专家、学者、商人,源源不断地前来考察、买茶,可谓打开了古六大茶山通往各地的大门。

而同时被邀请的,还有当时已经八十三、四岁的老先生张官寿,他年轻时曾在易武同庆号跟着师傅唐占春学习制茶,老迈后随其家人住在勐远农场。

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身影依旧硬朗,对于五六十年前,在同庆号、宋聘号等茶庄工作过的事情,记得一清二楚。

应台湾友人的要求,“乡政府请还健在的张官寿、许培文两位师傅带领笔者(张毅)和另外三人,为他们做了元宝茶(七子饼茶)样品,带到台湾展出。”

而《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倍受成功后,在台湾朋友们的再次鼓励之下,张毅先生于2001年,开始从更广阔视角书写《古六大茶山纪实》,他站在茶山一员的角度,比较客观、真实、全面地,为外来者揭开了以易武为代表的古六大茶山的神秘之所在。

从地理环境、茶史沿革,到风土民情、世事变迁;从山歌、碑文,到一座庙、一尊佛……

事无巨细,在这本书里,你看得到一个易武人,把所知所得倾囊相授的真诚与热忱。

无独有偶,另一位云南报界的一位媒体人,詹英佩女士,也差不多同时出发,她在五年内,进出古六大茶山12次,不断地奔走于采访、收集、整理工作,拍摄照片千余张。于是有了后来业内闻名遐迩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书。

她从“为什么说普洱茶必说六大茶山”的发问开始,花费了大量笔墨还原了车里宣慰司(即西双版纳100多年前的称呼)“改土归流”的历史,更宏观地探讨了古六大茶山的兴衰与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

△ 马帮里的“马锅头”。当然还有很多默默无闻,但一开口都是“活历史”的各位老人,为普洱茶的复兴作出过贡献。图片翻摄于《普洱茶录——易武的茶香岁月》一书

普洱茶在她的笔下,将个体命运,边地各民族的命运,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了一起。

围绕云南力量的这些人、这些事,他们的记录也好、考证也好、还原也好,共同造就了一场大型的关于普洱茶历史,和传统工艺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知。

不但填补了诸多历史空白,更对来到易武的后来者们(无论是商客、学者、普通爱茶人)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只是引子,此后生发的与茶有关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一款款围绕易武诞生的,新的经典产品和新兴茶号,也造就了一个时代更大的财富。

❷ 台湾力量
卓越的探索者,以最热忱的投入,构建了易武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审美认知和价值体系。

如果说“云南力量”对于易武复兴、普洱复兴的贡献,是因为地理之便,更偏向历史考证,或者说“自我的认知梳理”。

而“台湾力量”作为“他者”旁观,则贡献了更多审美、品鉴、收藏等认知角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喝“老人茶”的风气盛行后,使得宜兴壶大量进口,从而同时从香港引进了普洱茶。

但当时台湾茶界并未习惯普洱茶口感,普洱茶的出处、资讯种种,更是一片懵懂的世界,“甚至连普洱茶的价钱,也全无公定行情可言。”

那么普洱茶到底是什么呢?1994年,一群台湾茶人的造访,打破了云南边陲易武的宁静,也从此开始酝酿一股关于普洱茶价值认知的巨浪。

△ 图片翻摄于《普洱茶录——易武的茶香岁月》一书

在这群台湾茶人里,拜访结束完第四天,就迫不及待又返回易武的陈怀远,从此每年都会上易武茶山,次数不定,但从不间断。

他跟好友曾志贤,踏查诸多古茶树,走访在世的老茶人和后代,“只要认为有丁点价值的都摄入镜头,或记在本子上”。正是“凡走过,必踏出证据。”

△ 传统工艺的追忆和恢复

而次年,吕礼臻、何健、及香港叶荣枝先生又到易武考察,与张毅商议恢复元宝茶制作工艺。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在对号级茶的追忆过程中,成就了“真淳雅号”,这个值得在易武茶史、普洱茶史都留下一笔的产品。也是从此茶开始,“重新开启了普洱以古董茶为蓝图,私人订制复刻新茶的新世代。”

△ 张毅和吕礼臻

1995年,一个身在台湾的马来西亚人出版了一本茶书,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刚刚开始玩普洱的台湾,跟正好开始打开茶仓出货的香港,衔接了起来。这个人就是邓时海,这本书就是《普洱茶》。

△ 邓时海在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上,送给美国代表杨丹桂女士一个末代紧茶。(图片出自《普洱茶》)

这本书当时被誉为“普洱茶圣经”,一本了解、品鉴、收藏普洱茶的“工具书”,很多人光拿着这本书,就去香港买了很多老茶回来。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它赶上一个非常时期,影响了整个普洱茶界的发展,不但影响了台湾、韩国、东南亚等地,而且也让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亦步亦趋,甚至辐射了整个中国。

总而言之,台湾茶人对普洱茶的理解,是通过老茶的切入,然后再来茶山的实践,期间考证古书、走访当地……来慢慢建立的。

此后,吕礼臻的“臻味号”、陈怀远的“嘉木堂”等,带有台湾DNA的普洱茶茶号开始林立,著书立说者,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