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茶叶放放就好喝的这种说法极端不靠谱
2017年05月21日

茶叶放放就好喝的这种说法极端不靠谱

这算是一篇问答录,回答几个茶友的提问。
其实我是不主张大家存茶的,就是一个普通茶客,要喝老茶,别人放的好,贵一点也无妨,反正就是喝的茶,成本也不大。如果收个几桶茶,几公斤古树茶,实在没有必要去研究仓储,这很复杂,尤其是初入门,到处都是坑,不小心陷进去,赔了钱是小事,关键耗时间。
大部分人玩茶,又没有多余的时间,好比你要收藏字画,连纸张油墨都搞不清楚,又何必去费神费力去研究呢。
现在大家都在谈,茶叶放放就好喝,这句话听上去合理,其实很笼统,尤其对于规模性存茶的茶友而言。
全中国现在都在做试验,成功的仓储实在不多,举个例子,东莞仓存了这么多年的茶,数量庞大,然而,实际拿出来能喝的,好喝的品种,少之又少,这就说明了茶叶放放就好喝这种说法极端不靠谱。
有一年去深圳,宋总带我去东莞参观一家茶仓,规模宏大,几层楼原本是工厂车间,都改造成了仓库,有一段时间,深圳东莞都迷信这种大茶仓的模式。
当天去的时候是晚上,我们就看了一层楼,茶仓搭着标准高大的货架,茶叶一排排陈列,甚是壮观,我这人比较好奇,连抽了两个盒子,都是空的,老板连忙说,这是暂时的,茶叶都卖空了,还没有补仓进来。
坐下来,我们喝了会茶,都是各种奇奇怪怪的茶,问我的反应,我支支吾吾一半天,不知道作何答,大部分都是我喝不懂的“名茶”。
市场上流行各种喝不懂的天价名茶,这其中的道理我估计我是想不明白了,如果说是穷人装样,问题是买得起的人都是非富即贵。老茶放老,要遇到好喝的,仿佛是偶遇,这得多难呢,我们总不能天天在马路边偶遇去吧。我也的确遇到过,可是事实是,绝大部分都很难喝,甚至致癌不能喝,天天喝致癌物,这到底是咋想的呢?
看了一圈,我给宋总说,这个茶仓不得法。
我不知道大家设立茶仓的目的是收租,寄售,做金融衍生品?或者是这几者都会做。
表面看,市场上的钱都是一包收,大钱赚,小钱也不放过。可是你要仔细分析起来,就是什么都做不到。一个项目商业模式太多,就意味着没有商业模式。可能大家不这样想,深圳东莞带接连有几个茶仓项目投进来,又败下去。
有时候我们去看一个项目成功与否,很多人会看项目的商业模式,资金实力等等,我不看这些,一个是外人是看不到实情的,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多了去,这两天不还有人用一张电动车忽悠了“66亿”的事情,我们光去看PPT的故事,好看而未必真切。
我看事情,首先看人,人靠谱一切靠谱,张嘴就是大项目的人,是吹牛吹滑嘴了,吹成了习惯了。你要听他讲项目,讲一年是这样,过十年了,你要去听,还这样。
说实话,我是佩服这样的人的,自己把自己绕进去,这也是一种大本事。
我们边喝茶边交流,老板介绍,自己囤放了几千吨茶,里面的百年老茶大概是整个全中国最大的数量,这个版本我听了好几个深圳茶人的介绍,因为没喝懂,我也不好评价。老板对于茶界的名人基本都熟悉,这也认识,那也认识,我只能频频点头,频频点赞。
普洱茶的仓储是一种加工工艺,不是简单存放的意义,这种搭货架,做大仓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存茶转化,目的到底是什么,不好瞎猜测,但是,近十年来做排场、做广告,刷屏的大茶仓基本都是不成功的。
是不是之前的市场,编造的仓储概念太多了,把各种投资人也弄糊涂了呢?
干仓、湿仓、大马仓、肇庆仓、北美仓,都是概念。
这些概念,仅仅都只是概念,而不是有实际的仓储方法。仓储造概念,目的都是推茶。干仓好,湿仓不好,大马仓均匀,昆明仓太干,都是这些理论背后要实施的目的。
仓储的目的是为了好喝,时间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短了不好,长了未必好。但是,干仓理论流行,年份就变得尤为重要,甚至成为判断茶叶好坏的绝对标准,号级茶,印级茶好都仅仅是因为年份老,判断的标准变成了时间越长越好喝
刻意强调“年份”这个概念,仓储的手法也就随之而变,仓储的目的也会随之而变。举个例子,前几年流行的88青,各种版本,遇到新版本,明明是快速做仓的口感,茶商就说:“你不懂仓储,这是纯干仓老茶”。
这让消费者很困惑,到底是年份重要,还是品质重要。
老茶和老酒,都是这一二十年的事情,是经济条件好了才可能发生的事情。
把茶叶放老就成了一种技术活,之前并没有人研究这些,香港茶叶商会的商家可能有些经验,但是,这些老人要么97年的时候移民了,要么就是年纪大不在江湖走动了,并不是现在活动着的这一辈的香港茶商,现在这波人和茶叶商会的商家没有关系。
传统的这些老茶人基本没文化,能说出个二三的人少之又少,传到市场上的也就各种“文化解释”,有些解释对,有些解释错。
其实,大部分现在来看,基本上都是一种传说。
只不过,刚刚兴起的时候,大家都不懂,大家都在探索,有理解上的误区,甚至有错误,我觉得都可以理解。
但是,至今为止,普洱茶市场流行的仅仅还是停留于仓储的概念,也就是仓储的各种噱头。
干仓湿仓,昆明仓,港仓东莞仓,说来说去都只是比划一个概念,哪个概念被吹大了,哪个概念之下的茶就好卖,哪个概念泡沫太多了,也就破灭了。
概念一多,市场也就糊涂,到底哪个是对的?
前面十年流行干仓,有人真就奉行干仓,茶叶存放于极度干燥的区域,甚至密封,十年存放如一,老茶等于新茶。
这样上当的人不少,稍微了解一点干仓湿仓理论的,都知道这个概念就是神仙打架,大家的来源都是港仓茶,人为分出来干湿,这就可以打击别人的茶是“湿仓茶”,自己的是干仓好茶。
这就像市场上遇到的茶商都在说:“人家的是假古树,我家的都是真古树。”
道理一样,道行也差不多。
好在这十年进入茶叶行业的人的文化层次是越来越高,每年卖这么多茶,存放这么多茶,又有广泛的人群基础,仓储的这种技术也就越来越完善。或者这样说,这还是与品鉴的习惯有关,市场的发展有关。
传统的做法类似熟茶渥堆,只不过熟茶渥堆是毛茶,传统仓储是渥堆青饼,这种茶的退仓技术尤为关键,现在大多数内地存茶人较少采用这样的方法了。而且,不可避免的是,无论怎么祛除仓味,敏感的人还是一口就能喝出,这影响了普洱茶的体验。加上转化的过程中,毕竟不是渥堆毛茶,湿度,温度,把握不够,有可能烧心炭化,这就是致癌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