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好问题,触及到如今茶行业本质的东西。
如今茶花开两表,一枝商品茶,一枝没名字,我们姑且叫小众茶(其实私房茶也不准确,还是大众称呼)。
商品茶,是不讲产地,或者即便讲产地也多是噱头。
这得从建国前说起,建国前姑且分三类茶:百姓茶、文人茶(士大夫茶)、贡茶,后两种有交叉,贡茶未必就比文人茶好(这个跟本题关系不大不展开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要发展经济,作为茶独一无二大国的,当然首要发展,而且是可以打破封锁的发展。
但当时茶行业百废待兴,年产量低到历史低点。
多低呢?我举岩茶的例子。
武夷山在光绪年间,仅核心产区天心村一地,就能产150吨。而到1949年,武夷山全市也就58吨。
怎么办?这得感谢当年福建、广东、安徽、浙江的大佬们,没错,就是现在大多仙逝,你们耳熟能详的那一波。
他们先是极力恢复种植、采制、精加工等工艺,而后又想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工业化路子,开始大规模无性繁殖、工业化生产等,这大概是明朱元璋废团兴散的又一次大跨越。
这么发展到了改革开放初,武夷山可以达到350多吨。
这些都是为了质量换产量,否则经济如何发展,茶叶大国如何重起,茶农怎么生存呢?
但也带来一些问题。
核心产地就那么一丢丢大,1989年核心产地也就1000来吨,做商品哪够?于是只能拼配。母树不够就无性,内山不够就洲茶。
与之而来的,就是很多产地的原生种被舍弃,取而代之的是长得快、卖相好、滋味讨喜的品种,很多产区也开始了茶树种群交流。
产地概念,对于商品来讲就模糊多了。因为绝大部分人喝不出来拼配,年份拼、树龄拼,不同产地的同树种拼,哪怕是一批洲茶加丢丢坑涧,那也是坑涧气息。
就好比,现在很多人觉得锡兰红茶好喝,立顿红茶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味道,人家拼配牛,我们其实也不差。
简而言之,就是现在的岩茶商品茶,更多代表一种工艺,甚至为了赶时间…不往下说了…
如果看客们喜欢看舌尖中国、美食中国之类,就明白中国传统美食讲究一个慢工出细活。其实西方也一样。
好的美食,工序极为繁杂,食材要求苛刻,等待时间长。
茶也如此。普洱讲原料,岩茶讲工艺。现代公认的两个到极致的茶,都是时间堆出来的。
普洱是靠原料的生长时间,喝的是原生态,制茶工艺相对简单。而岩茶的工艺复杂,所以家家卖弄“隔年陈”,指得是工序做完得2-3年。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产地都是XXX,比如普洱都是班章冰岛,而且动不动千年古树。
可能嘛??现在公认的三大古树王,也就是勐海南糯的800多年栽培型茶树王,勐海巴达树龄1700多年,别说古树了,你能喝到勐海县而不是其他滇毛青的就不错了。
滋味不够,不是正常嘛?同样出价格,人家真爱茶的或者内部贸易的,几十万包一颗树,从采摘到炒制全过程,数班倒吃喝拉撒寸步不离,就怕抓一把出去或者掺其他毛茶进去,老百姓喝个几百上千或者几万就是原产区了?
所以这个没办法,不理解我们看清人张潮写的《中泠泉记》,喝真正天下第一名泉的路子。
中泠泉,当时在镇江金山寺附近,名气太大很多人趋之若鹜。张潮写道:摩肩连袵,不下数万人,茶坊满不纳客。凡三往,得伺便饮数瓯。细啜之,味与江水无异。
像不像我们“双十一”?
于是他奇怪,说天下第一名泉不过如此,后来碰到一道人,带他跋山涉水,到郭璞墓附近的真泉眼取水,喝完感受是:就道人瘿瓢微吸之,但觉清香一片,从齿颊间沁入心胃。二三盏后,則薰风满两腋,顿觉尘襟涤净。
喟然曰:“水哉水哉!古人诚不我欺也!嗟乎,天地之灵秀,有所聚必有所藏,乃至拔而为山,穴而为泉,山不徒山,而峙于江心;泉不徒泉,而巽乎江水层叠之下。而顾令屠狗卖浆、菜佣伧父,皆得领兹山、味兹泉,则人人皆有仙气矣!今古以来,真才埋没,赝鼎争传,独中泠泉也乎哉?
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众喝的就是大众喝的,要是人人都喝到精华的东西,那人人都有仙气了。
产地也是如此,所谓真才埋没,赝鼎争传,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只是日常喝茶,别太较真,一分价钱一分货,滋味喜欢就好。
你以为你喝到的,或者曾经喝到的,就一定是原产地的?你以为在原产地喝到的,甚至在山上喝到的,就一定是产自山上的茶青?
不好举茶,我举个别的例子。
新疆出和田玉,但是现在很多高级造假用俄料,真正的和田玉早就流往一线城市私人藏品了。
林芝松茸比香格里拉长白山品质还好,但当地市场卖的,大多数是从四川甘孜连夜大卡车送过去的。
怎么分辨?当地熟人带你采,林芝的松茸药香浓郁、有土腥味。
其实,往往原产地才是假货最泛滥的啊。
最后,产地太重要了,但商品茶别纠结产地,当然绿茶红茶会好很多,但也多数不是原生种了。
倒也不是橘生北为枳一言能尽的。
其实还有些别的感慨,总而言之一句话,探头往茶门里看,很多路早就有牛人走完了。
玩剩下的,没人带也够琢磨一辈子。大佬们只是把低端体系拿出来建个成龙配套,供世人耍玩而已。
来源:令狐冲不动 啖茶论道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