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包产到户,一开始人心慌慌,心里没着没落的。到了90年代,讲求细嫩,采摘纯芽,寻找差异化竞争,开发了消费热点。2000年以后,名优绿茶消费市场达到顶峰。与此同时,在名优绿茶一味求嫩时,普洱茶原料反向采的老,异军崛起,这也是替代产品的差异化策略。
站在千佛塔下,入眼是高耸天际的新塔,过去的青龙寺已经涅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回想2012年,初次来的时候,还是比成年人略高一点的旧塔,如今是旧人见新塔,心有千千结。下山回到周家军师傅家中,在客厅墙上看到挂着的老塔照片。
名优绿茶全年最看重春季,一天的时间合理分配、充分运用才能有所收获。上午釆茶工山上采茶、炒茶师傅们得以有短暂休息时间恢复体力。中午收青凋,下午加工茶叶。六零后做事严谨专注,周家军师傅十六岁开始学炒茶,他介绍说:民国时期茶叶生意盛行,学徒外号叫“小把子”,师傅外号叫“大把子”。在当时,学个手艺非常不容易。炒茶用的茶把子是制作毛尖的神器,都是大师傅们亲自动手制做,山上挑选竹材,回家关门秘制。竹杈不能晒,晒了影响柔韧度,如今车云山上包括老主任周家军师傅在内,仅有三人会此门手艺。
手工茶、机械茶,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八十年代农村劳力充分,集体土地分产到户,都是烧柴手工制茶,那时春季满山村都是茶香。现在都是机械制茶了,村里茶香反而弱了。人口红利从2008年后开始调头下行快速消失,近几年在茶产区尤为明显。
加工茶的师傅有四零后、五零后与六零后,年轻的八零后、九零后多是充作给家人帮忙的短工。年长的长工们都会做茶,茶龄短的都20多年了。夜晚去看信阳毛尖茶手工做形工序,炒茶师傅们称它为“抓条”,年纪最大的72岁了,依然手法灵活,看他抓紧握住一把茶、再从虎口甩出去,反复80~150下才行。熟锅里茶叶,一半在前一半在后,像吃披萨一样,一点点均匀做形。
抓条好坏至少有一半也取决于烧火师傅,年过古稀的师傅,起身送取揉捻叶时步履矫健,堪比年轻人,至今做茶已经五十余年。三个抓条的师傅中,年龄最轻的也五十多岁了,也做了22年茶。'年轻'师傅指着焙火师傅说:“他是大师傅,年龄最大,每天有多半天都在焙茶,一笼茶要焙两个小时,纯属重体力劳动。”一个时代的炒茶技师们正在逐渐的退出,没有告别,只有远去的背影。
喝茶的时候,总会想起记忆中10年前茶的味道。一位澳大利亚的茶叶专家,在说到茶时,忍不住感慨:每隔五年茶叶都会有一定变化,想要了解茶几乎是一个永无尽头的过程。记忆中的味道属过往,而今天的味道是新生。年轻人唱歌都选新生代的流行歌,而上了年纪的人们喜欢听老歌。一曲歌来一杯茶,歌中唱未有,茶中念过往。
晚上适逢《信阳日报》为迎接4月20日的茶文化节,要拍摄周家军师傅手工炒茶技艺,烧火、准备青凋,一切有条不紊。等周家军师傅换上白大褂制服戴上帽子,穿戴整齐后,用手感受生锅锅温,指挥着烧火的师傅,炒的好不好全看两人配合。
在计划经济时期,最多连续炒过七天七夜茶,几千斤鲜叶要炒,这对体力是极大的考验。“当时十多盘锅,那是不叫口。”周家军师傅特意强调:“一盘锅两人轮班,如果看你没力气,都不愿跟你搭班。”询问得知:当时晚上炒的茶要编号,第二天大家一起盲评,选出一等、二等与三等,三等要扣20公分,这是一点一滴的技术积累,有人一辈子都是三等冠军。
说话间用手背感受锅温,烧柴火锅温上升慢一些,这没有用电的杀青筒导热更快。又试一下温度,达到了160度左右时,鲜叶下锅,茶把子转动起来,眼观手动不觉间已经大汗淋漓。年龄不饶人,过去手工炒制青凋,多的时候炒到后面费力的很,力气小炒不紧,熟锅、理条、拉风,手工下来历时一个多小时。传统信阳毛尖炒制技艺细分有九道工序:摊凉、分拣、生火、生锅、熟锅、抽风、拣剔、拉风、提香,每道工序都有心得,要步步小心才有一杯好茶。这次有幸见到周家军师傅亲自炒茶,看他通红的面庞,摘下帽子时头发已经湿了华发,心生感叹,凭借手工技艺炒制毛尖茶的时代,终将会为成为过去。
眼前的车云山毛尖茶,殊异于常见信阳毛尖茶的纤细外形,呈现雀舌状,锋苗显,色泽嫩绿,满披白毫。经开水冲瀹,在玻璃杯中舒展身姿,若兰花般清雅香幽,味如甘泉,入口通体舒畅,看水底的芽似笋峰直立,傲骨有节。
啜一口车云山茶,抬头仰望山颠千佛塔的方向,月明星稀,人澹如茶。那一刻,我相信茶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信仰,恪守君子的品格,守护传统技艺的精髓,将这天地山川的大美,融入这眼前的一盏茶中,给予世人最美好的自然之味。
(马博峰老师简介:行知茶文化讲习所首席培训师,河南省茶叶商会培训师,河南省宋茶文化研究中心培训师,天福茶学院茶学专业毕业,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文章来源于:行知茶文化讲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