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艺术题材加工——毛茶的拼配与渥堆发酵(2)
2017年05月21日

艺术题材加工——毛茶的拼配与渥堆发酵(2)

缺点是灵活性差,难以进行酵后调整。如强行调整,结果可能会违背初衷即配方设计目标断然失效。酵后拼配,较适合于一般化商品熟普,优点是灵活性较高,堆与堆之间配方较为机动,发酵度高低可随意搭配,老茶带新茶,商业价值高,即使发酵失误,也可在配比中逐步消耗,对发酵技术要求不高。缺点是,品质难以提高,各茶性间分离性太强,很难全然相溶达到和谐境界,且没有太大艺术品饮价值。
拼配还有纵向拼配与横向拼配,还有纵横并用等,见前面“拼配方法”,不再赘述。

渥堆发酵工艺过程
渥堆是普洱熟茶色、香、味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
渥堆一定要在室内进行,渥堆间背窗,地面洁净(长期发酵地面为好)避免阳光直晒。先将晒青毛茶(配方)匀堆,再向茶堆撒冷水,所撒之水一定要洁净清澈,最好是当地无污染无公害的山泉水,次之为井水。洒水一定要均匀(分层分次),使茶叶吸水受潮,第一次洒水最为重要,过多或不足都十分影响渥堆发酵质量,过多升温太快,易容烧堆影响条索,不足升温慢,微生物群种欠佳,下次翻堆再补后,次序倒置时机散失,连贯性脱节,翻堆及出堆时间难以把控,给后续工序增加难度。

第一次下水量约28%左右,进一步匀堆拌匀,然后把茶叶堆成1米左右厚度,加盖发酵布,让其自然升温发酵,经过7天左右,发现茶堆表面出现水珠,表层黑曲霉素达0.5公分左右,温度升至55℃(从表层到里15~20公分处)时应该及时翻堆解块,再匀堆拌匀。二次打堆,降低高度大约堆高60公分左右,表面补水量约6%左右,又覆盖发酵布8天左右,堆温升至60℃时翻堆,三次打堆堆高下降到50公分,补水量约9%覆盖6天左右,表面黑酶吸附于茶叶表层,已经不起毛,堆温最高达65℃左右翻堆解块拌均,进行四次打堆,补水降到6%,7天左右堆温升至60℃时芽条现青红,立即翻堆拌均,打堆高度升到70公分,进行五次表面补水3%左右覆盖7~8天,堆温至45℃~60℃之间,此刻普洱茶艺术家需亲临现场决定发酵程度轻重,作出停止发酵准备,做出适合要求的产品,此后捂堆走水,将还有0.1~0.2左右成熟度,此后不再补水,堆高提高到1米~1.2米之间,一天一翻,第二次可延多一天,以此类推,第三、四、五次后水分下降,余温也不断降低,最后水分下降至16%左右,停止捂堆,捂堆过程不再加盖发酵布,也不补水,且堆温升至45℃时翻堆降温,主要注意前三次捂堆,后面捂堆水分逐步下降,堆温已难升至45℃以上,立即开沟摊凉,走水分,自然风干,这时熟普不再升温,翻沟三到四次,沟越小越好,走水风干效率高。干燥水分约12%左右,可装袋订包,计标损耗量。古树、大树损耗量一般为18%~20%左右,可见古树、大树熟普损耗量极高,来之不易啊!

综上所述,发酵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为渥堆发酵、捂堆走水和开沟干燥。渥堆发酵约五次,34天~38天,捂堆走水约五次,10天左右,开沟干燥约20天,三个阶段时间约达70天左右。这里要特别注意70天后装袋订包后,不能立即筛分,这时熟普水分含量高约12%,芽条吸附较多粉尘,又需置放干燥室内,自然干燥走水三至四个月左右,水分再降低约2~3个点,即水分含量10%左右,开始筛分为好。筛分干燥以后的熟普毛堆,芽条松散成条,可以进行筛分分级,有细宫廷、粗宫廷、全针、梗、特级、一级、三级、五级、七级、小碎、中碎、大碎、茶头、片茶、茶灰及杂质物等。

其中挥发消耗量约达5%左右,装袋期间水蒸发4%左右,小碎、茶灰、副茶及杂物约8%左右,计算得出熟普发酵(古树、大树)总耗率约在25%~30%左右之间,即可用效率包括茶头、宫廷、中碎、大碎、片茶等约为70%~75%之间。所以艺术熟普损耗量特高,成品率极低,相同情况下熟普成本高于生普成本(紧压茶可利用率为60%~65%之间)。一个最短生产周期春茶收料1个月+准备半个月+渥堆70天+装袋走水100天+精加工1个月≈250天,8~9个月。夏茶则最长5月收料至9月完毕增加3个半月,约11个月才能生产出产品,近一年时间。熟普资金周转没生普资金周转快,资金利用率非常底。总之,很多因素使艺术熟普成本加大。

这里还必须加以说明艺术熟普不论渥堆、精制加工,需尽力错开6~9月份雨季,即干季10~5月份最好。雨季空气温度太大,气温变化无常,直接影响渥堆和精制加工质量,还明显让汤水浑浊,且水味较重。如成品水分过重,则易霉变,要特别小心为戒。此外,还要不断掌握及控制白霉产生变化情况,芽条含水量在18%~28%时,温度在35℃~45℃时极易产生白霉,温度在45℃~65℃时,白霉消失。如芽条含水量在18%以下,不论任何温度,难产生白霉。白霉产生属正常,常见于渥堆期间表层往下到10公分左右,以及捂堆的前两次中。

这段期间都符合了生长白霉的湿度温度条件,且白霉短暂停留于表面,在正常工序下没有问题,但如果产生白霉又不按程序操作,使芽条长期处于白霉中,这样白霉长期侵入芽条深层内部,那么就不易去除,泡茶时会出现茶汤表面浮着许多白点,茶质也随之下降。此种情况常见于部分劣质发酵茶中。
此外,还需注意发酵程度甄别。按本人经验应以酸味为指标,当酸味消失时,发酵度约为7.2分熟,所以最好的发酵程度,应以酸味刚好消失为标准。按发酵程度分,熟茶发酵有略发酵、半发酵、轻发酵、适中发酵、重发酵、过度发酵(俗称“烧堆”)等几种。略发酵,只发酵3分熟(极少情况下使用),茶性基本还是生茶;半发酵是指5~6分熟,酸味难除,生酸味较强,15年后生酸味才能逐渐消除;6.5~7.2分熟称轻发酵,略酸,4年存放后生酸味逐渐消除;7.2分~7.6分为适中发酵,即无酸味,熟香显现,且生津回甘最为平衡;7.6~8.5分为重发酵,熟香重,且生津下降,回甘尚可;8.5分以上熟为过度发酵,俗称“烧堆”,是渥堆发酵失败的典型类型,汤色黑浓,茶性消失,有许多熟糊味。

从发酵程度来说,应该追求适中发酵,即7.2分~7.6分熟,因为这个区间的发酵熟普,品质是最好的,也是艺术熟普艺术性最为彰显集中的区间。退而求其次,也应该让发酵程度保持在轻发酵或重发酵两种。轻发酵之前的略发酵,茶性几乎接近生普,失去了发酵的意义;而半发酵虽然有5~6分熟度,但酸味难除,需陈放15年后才能除尽,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15年?陈放期还是太长,不具实用品饮价值。而轻发酵熟度在6.5~7.2分之间,虽然略酸,但生津回甘好,况且存放4年左右酸味就能除去,是一个比较能够接受的陈放期。而适中发酵之后的重发酵熟普,即7.6~8.5分熟,虽然生津下降,但回甘尚可,熟香很重,也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