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闲扯之三:顶替的各种学问,台地顶替古树,名山顶替名山
2017年05月21日

闲扯之三:顶替的各种学问,台地顶替古树,名山顶替名山

顶替,我们今天该知道的学问,能给你知识的人很多,能点醒你的没有几人.
——《吴疆说普洱》
之一
这几年,山东特别出名,山东大学提出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异性学伴,青岛大虾39一个,鲍鱼600一只,几个动作一整,山东啊山东,现在真的特别出名,犹如云南的山头茶。
这几天,山东又在教我们一个词——“顶替”。你考试,考上好学校,别人顶替你上学,别人顶替你工作,别人顶替你拿工资。我就好奇,别人顶替你睡不睡觉?
顶替这个词,我之前是不知道有这么多含义,这么多妙用的。
顶替,这个词,云南茶界大概是学习得最为熟练的。
这几年,云南山头茶特别特别的出名,你要喝古树,不背诵几十个山头名字出来,你都不好意思喝。你要拿茶叶论道,在寨子里没有几个茶农兄弟,简直都不敢谈茶。
这就像喝老茶的时代,你不知道几个大师的丑事,你不知道干仓湿仓,就会被人笑话。
学普洱,喝普洱,总得闹出点幺蛾子出来。
背茶名,背山头,喝普洱就像像一场考试。每喝一次茶,都像次大考,记忆力好的,口诀背的熟的胜出。
前一段,有个地方政府搞拍卖,有个茶友拿了这片区域做的老茶喝,一堆人喝,问了一圈人下来,只有我一口就说对山头名。
猜山头这门学问,其实很无聊,猜对猜不对,都不代表茶文化的有无。能猜对,大部分也就是一种推断。
大区域先判断,思茅茶,版纳茶总有不同,香气不同,口感不同。再推断,思茅有几个名山,版纳有几个名山,大家都当宝贝一样的东西,总不至于是台地,无非几个名山头之间找差异。
大家都不说,也许是大家怕答错,自以为个个在圈子里是大师,答错了,那不是丢了大师的面子?
大概只有我认为,答错就答错,喝错山头有什么面子好丢?
一个山头有好几种茶种,有好多种制作工艺,有好多个存储的地点,这都会带来口感的大变化,答对是偶然,答错才是必然。
这个山头的古树都是砍头树,而且即使是砍头古树也没有多少,为什么要炒,这有点莫名其妙。
这个区域的茶我个人是没有好感的,既谈不上香气,更谈不上滋味,只能说比起该地区的茶来说,单独来喝,也许算是好茶,拿到隔壁地区比,也就是普通茶。没有茶市长倒腾,哪有什么名山名古树的概念?茶市长炒到几万块,一堆老板就认为是好茶?
这让我比较困惑,为什么喝了十年普洱茶,大家还是停留在绵纸认茶的阶段?
这种困惑,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今年的山头情况,或许可以给我一个答案。
每一年,全国做茶人不到版纳是算不上正经的做茶人。勐海既是全省茶叶的制造中心,又是信息中心,来茶山必到勐海,到勐海必到老班章,到版纳必到易武。这基本上成为做茶人的一个功课,不但要备课备考,还得实操。
这是不是就说明了市场形成了“老班章味”、“薄荷塘味”、“天门山味”、“多依树味”等等风味?
今年的版纳特别冷清,春茶前期是受疫情影响,后期则是受版纳茶叶大减产的影响,密密麻麻的茶客都跑到了临沧。
版纳茶,临沧茶,差异巨大。这就像一个天天喝茅台酒的人,茅台酒一紧张,就跑去抢收包谷酒。
我们老是谈一山一味,我们老是谈山头茶的口感忠诚度,事实上呢,好像夜之间,临沧茶“顶替”了版纳茶?
“顶替”,或者真真的是门学问啊。
之二
茶业界,学问多,总是学不完,茶友问我在忙啥,整天不见人,忙啊,学问多啊,忙着学习呢。
茶友再问老班章怎么学,老冰岛怎么学?
市场早有答案:老班章叶厚,老班章芽头壮,老班章滋味浓。
想想真的好有道理啊,再想想,这是等于没有说啊,哪个名山茶不是这样的呢?
靠叶底去辩茶,不是蠢就是坏。
今年我是4月13号去的老班章,因为这之前茶叶发得很少,每家拿出来就是一两斤茶,没事我就到各个地块去瞎转,老班章有大叶,有中小叶,有古树,有大树,有小树,有高杆,现在更有众多的基地茶,种一样,叶形差不多,今年的天气反常,芽头不显,头春茶也长成了对夹叶,难道我说的不是老班章?
(2020年4月27日杨尚燃先生采摘的老班章“高杆古树”)
茶友说,茶无好坏,古树无高低。
这种言论比较奇怪,同样的人种都有高矮胖瘦,智商高低,古树茶怎么就能统一?
土壤、树种、环境都不同,自然就会有高下。这在陆羽的《茶经》当中就说过,怎么到了现代社会却是越来越反智。
原料市场上,古树茶从100元到数万元的价格都有,排除掉炒作因素,绝大部分还是按照口感定价格。
但也可以肯定,茶好才值得炒作,这就像从来也没有人用“古树茶”去顶替“台地茶”。
有个大厂明目张胆的在制作工艺把摊晾改为“萎凋”,道理就在这里,你要拿到好的原料,谁会去琢磨造假的方法?
去年在茶山上,遇到一个茶厂的老板,抱怨说香港人给的价格太低,毛茶价格不能超过100块/公斤,自己拿回去深圳卖2800一片。
我问老板,这怎么可能,他说包装上打的都是“易武古树茶”啊,做茶的时候,渥黄啊,提香啊,杂志社的再一吹,这是恢复“普洱茶传统工艺”,就可以大卖了。
按照前年和去年的行情,100元一公斤的毛茶,不要说易武的古树茶,即使是易武的小树茶也拿不到。
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对这种明明是造假然而顶替成传统的言论传播感到很奇怪,明明是违反常识的,结果大行其道。
市场是不是就喜欢奇怪的言论呢?
其实不是,这只是很多人还是停留在过去,过气的文化,过气的圈子,过气的名人,众人不由自主,传播的信息圈子化,也就离所谓的做茶理念越来越远。
圈子内传播的信息,就是茶农也可以知道是在造假,而且普洱茶发展这么多年,不要说做茶的经验,存茶的经验大家多少都有点,符合常识不常识,在茶山初制所扎扎实实呆几天也可以瞧出点门道。
但是,市场不知道,专业的媒体不知道,圈子内的“专家”不知道,大家把任何一种奇怪的做法要么视为“恢复传统”、要么视为“大力创新”,其实不过都是借鉴黄茶或者是红茶的工艺,仔细闻叶底,要么出豆香,要么出红糖香,就普洱茶而言,说是妖魔鬼道也许是有点过了,说是“过失茶”则一点不过分。
来源:吴疆说普洱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140524125I622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