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茶季,茶农忙碌起来。茶,“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在茶农眼中,采茶是一场人与时间的较量。他们平均每天要采茶8个小时,熟练的采茶工45分钟能采3公斤鲜叶。
3月3日上午9点,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竜竜村下寨,村民谢文昌正抬着手机站在自家茶园内拍照、录视频,通过微信将茶叶生长的状态发给一早出发去景洪参加喜宴的妻子看。
“明天就要赶紧来采了,再过三天茶叶就长老了。”谢文昌皱着眉头,嘴里叼着烟,手不时地拨弄着一根高出普通新芽一个巴掌那么长的嫩枝。
缘茶而生
竜竜村因茶而兴,村民们因茶而富。一个日采茶25公斤的茶农,每天收入能达到425元。
跟去年相比,今年竜竜村春茶的发芽时间提前了一个星期。春节假期刚结束,谢文昌一家就开始采摘头拨春茶。
3月初,茶树尾梢刚刚吐绿,片片沾着晨露的嫩绿色新叶就是采茶人的目标。春茶季,太阳刚刚升起,茶农们就已经来到茶园,他们很好认——都戴着长檐草帽。为了避开中午的高温,谢文昌习惯了早晨七八点钟就穿着拖鞋到茶园。
采茶是艰苦的劳动,考验的是人的意志和耐心,相比春茶采摘,夏季的茶园则是蚊虫的最佳避暑地,高温下,毛毛虫经常躲在叶子背面,采茶工被蜇是常有的事。在竜竜村,每公斤春茶鲜叶比其他季节的鲜叶收购价高出4元左右,优厚的报酬就是茶农们采收的动力。
为了保质保量及时采完30亩茶园的新叶,谢文昌雇了4个工人。“季节如跑马,采茶如绣花”,采摘春茶的时机稍纵即逝,但采茶仍然要像绣花般精准细致。不采老,不采嫩,留叶采;看准了,手要快;眼睛盯着一处,两手靠近,像推土机那样顺着采过去,眼睛不能到处瞄,哪里茶叶发了就盯着哪里;两手也不能离得太远,离得太远眼睛跟不上,很快就会疲倦。
每一个动作、每一芽一叶,都意味着货真价实的收益。云南大叶种茶枝粗叶大,普洱茶的原料一般采到一芽二、三叶,熟练的采茶人平均45分钟就能将挎在身后可容纳3公斤鲜叶的小背篓装满。一个上午,他们采的茶能装满大半个编织袋。
春茶产茶期间,茶园内不施农药化肥,茶树间密布的蜘蛛网就是时间和茶叶品质的见证。采一公斤鲜叶,通常能收入17至18元,而一秒大概能采2至3次,这意味着采茶工小心翼翼地完成一次采茶动作,就相当于将2颗黄豆重量的茶鲜叶、大约0.0078元钱握进手中。如果一个人要达到日采茶25公斤的平均标准,就要在茶园里重复一个动作至少56090次。独立采茶的茶农每天收入能达到425元,而外来的采茶工人平均一天净收入为125元。
竜竜村缘茶而生,因茶而兴。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竜竜村也随之建设起以茶叶为主的特色农业,茶农以种植实生苗为主;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村民们开始规模种植台地茶,前期发展较为粗放,改革开放后,台地茶开始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无性系现代茶园发展,但主要追求的还是高产,与现在提倡的食品安全理念有差距。
台地茶的高峰期,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无性系良种开始大规模推广。现在,竜竜村茶园开垦、种植基本结束,新的茶树品种出现,开始替代老茶树品种。“雪芽100号”因产量高,鲜叶售价最高,在当地掀起了种植热潮。
路过朋友的黄芽茶茶园时,谢文昌忍不住走进茶地里观察起来,他摘了几根茶芽,仔细端详。
“这个也到时间了,估计他家这两天就要采了。”说着,他又从衣服内兜掏出手机,找好角度,对着嫩芽拍照。这次,他是为了发朋友圈,“也给他们做做宣传”。谢文昌说,黄芽茶只能采茶芽,虽然今年的茶叶品质好,但黄芽茶茶芽最高也只能卖到40元/公斤,而他家的“雪芽100号”茶芽,最低都能卖到50元/公斤。
因茶而富
“茶初入口,些微发苦,渐次回甜,味醇无穷。”正如品茶那样,竜竜村茶农种茶也经历过苦涩和回甘。
一棵茶树的生命,源于一粒种子。当这粒种子落进土壤,要在温度、湿度都适合的条件下度过一段时间,经过“后熟”之后,才能破土萌发。野生茶树多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中,人们开始逐渐发现和认识到茶叶的价值,把茶籽栽种在房前屋后,形成了老茶园。但老茶园疏于管理,高矮不一,且产量低,难采摘。
为了提高茶产量和便于管理,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栽培种植模式。以白孟愚先生1940年在勐海县南糯山开垦的茶园为代表,逐渐形成了条植成行、等高种植、修剪定型的新式茶园模式,虽然这些茶树都由良种选育(有性繁殖),但由于遗传基因不稳定、不一致,茶树形态各异,品质差异大。
由于种植面积小,竜竜村下寨的张志伟家几乎不请小工。今年春茶发得早、数量多,他不得已从村主任家“借”了两个工人来帮忙采茶,但也只雇了一天。39岁的张志伟和妻子种茶已有16年,在他的印象中,无性系良种茶是从他这一辈人才开始广泛种植的。
作为竜竜村下寨大规模种台地茶较早的人,谢文昌的岳父王发生早年选择用茶籽规模种植,主要受限于经济条件。种茶40多年,他觉得,相比于用茶籽(有性系)种植出的茶树,用扦插方式培育的无性系茶树寿命更短,且茶苗价格更高;但从产量上看,无性系茶树的产量和成活率远高于有性系茶树。
被当地人称之为“台地茶之父”的肖时英,花60多年培育了7个云南大叶茶良种,将云南大叶茶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1961年,肖时英所在的西双版纳普文农场为寻求新的经济支撑,决定大力发展茶叶。他也因此成为了普文农场指导茶叶生产的技术员,带领团队选取良种中的优良单株,运用无性繁殖技术推广种植。由此,新式茶园进入了无性系良种阶段。
1961年到1964年,普文农场共建成了5000余亩高标准新茶园。这些茶园,当年平均单产132斤,大面积单产曾达到267斤,小面积试验茶园单产达500斤以上,在全省范围内成为现代茶园的范本,引来无数学习参观者;如今,这些茶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在,云南茶区广泛种植的矮丰、云瑰、雪芽100号、木兰1号等无性系良种,就是肖时英在农场时开始选育的。
在竜竜村,村民们种植的茶树几乎都是肖老培育的品种,随着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村民们倚靠台地茶脱贫致富,甚至带富了一批外来务工者。据2007年的统计,竜竜村共种植8700多亩台地茶,3000亩咖啡;从业者2301人(含流动人口),其中本地常住人口1595人。竜竜村村主任许健康说,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外地人来竜竜村帮忙采茶挣钱,2004年,竜竜村的外来者开始逐渐增多,2007年前后人口数量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