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从倚邦、易武到佛海看普洱茶的产、运和销流变史(2)
2017年05月21日

从倚邦、易武到佛海看普洱茶的产、运和销流变史(2)


2、倚邦在六大茶山中政治地位突出。清代吴大勋的《滇南闻见录》、阮福的《普洱茶记》和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众多史籍中,都有对倚邦茶的记载。至今倚邦村委会尚保存有乾隆二年的《禁贩私茶碑》、道光二十八年的《按茶抽收茶银碑》和咸丰元年的“龙王井”《功德碑》等实物碑文。
3、倚邦同攸乐一样,是易武茶入普洱府的必经要道,在六大茶山中领先进入辉煌。因为其经济繁荣,成千上万的四川人、江西人、云南石屏人、元江人涌进倚邦,在倚邦开新茶园建商号。到乾隆中期倚邦茶山的茶园面积至少已达2万亩以上,常住人口超过2万人。乾隆20年左右倚邦已建起关帝庙、川主庙、石屏会馆、江西会馆,各地的商旅羁客常驻倚邦。倚邦有三条石板街:正街、石屏街、曼松街,石板路被铺成“龙脊背”状,街两旁全是商铺和住家。石板路从倚邦一直铺设至普洱府,人声鼎沸,车马不绝!
4、倚邦茶特别是曼松贡茶的一枝独秀,使得倚邦茶山脱颖而出跃成为六大茶山的头牌。纵观普洱贡茶史仅供皇家享用的曼松御贡茶无疑具有最高的知名度。曼松茶品质、滋味冠绝倚邦,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更何况,曼松御贡茶经冲泡之后在杯中能根根直立悬浮,弥久不倒,煞是好看。象征着“百官来朝”“江山永固”之意,自然深受皇帝喜爱。
倚邦可以说既是原料产地,又是普洱茶加工集散中心,还是茶马古道运输线路上的重镇,一时风头无两。
不过,彼时倚邦虽然贵为古六大茶山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古六大茶山的产茶、制茶、收茶中心以及商贾云集茶庄字号林立之地,依然取代不了形势冲要,地理适中,扼内地与边区交通之枢的思茅(普洱)这一老牌集散地的黄金宝座。倚邦之茶,大部仍由茶马古道运输至思茅,而后再向各地延申。
产地:古六大茶山。
运输:
有5条线路,其中2条先到思茅普洱:其1是由倚邦往西北经曼拱,过小黑江至勐旺,达思茅倚象寨,再到普洱;其2是从倚邦经蛮砖茶山到攸乐茶山到勐养,到关坪进入普洱。另外3条则独辟蹊径,其1从倚邦向南经莽枝,革登茶山过罗梭江经橄榄坝,再从勐海打洛出缅甸;其2从倚邦向东经曼腊、曼乃到老挝乌得,达越南河内;其3从倚邦向东经蛮砖茶山抵易武各茶砖,此条线上的磨者河上有建于1919年的承天桥,可惜于2002年被洪水冲走。
销区:除运至思茅从普洱的茶马古道销往的各地之外,单独从倚邦运出销往缅甸、老挝、越南等地。其中既有京师和邻近各省,有侨销和藏销,而且比普洱运往的销区更多更广。
可以说,在普洱贡茶光环的指引下,在倚邦茶山最风光的年头,象明的倚邦和思茅普洱两大集散地齐头并进各领风骚,使普洱茶的生产和名声,都达到了顶峰。
倚邦茶山的辉煌,成就了古六大茶山的辉煌,清末,由于战争、疾病及社会治安混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茶马古道运输不畅,普洱贡茶被迫取消,藏销普洱茶也逐渐减少,每年运销量仅200多吨,不足繁荣时期最高年份的十分之一,仅有侨销普洱茶还基本稳定在300吨左右。普洱茶的产量到清末也下降到每年1000吨左右,不足清代中期年产量的三分之。普洱茶总体出现了衰落的趋势,局部茶山已经衰落,首当其冲的就是倚邦。
倚邦老街
物有兴衰,盛极必反,倚邦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倚邦衰落始于清朝末年,社会动荡、盗匪猖獗,内地商人不敢入山贸易,易武的后起也加速了倚邦的衰落;1942年,攸乐人起义,攻入倚邦城并焚烧整个古镇和茶山,倚邦的大多数古建筑在火灾中化为灰烬,大量倚邦人不得不离开家园,战火和疫病让倚邦向历史和命运低下了头。直至上世纪70年底,倚邦因为贫穷,仍然有人不断迁出,倚邦山最后只剩下30几户人家。
易武
——六山荣誉(清·道光——民国)
进入民国,古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已经移向了易武,易武是古六大茶山的一支,易武因茶而兴,也因茶而旺。从道光二十五年至民国时期的90余年间,是近代易武茶业最兴旺的时期。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大量汉人进入易武经营茶业,使易武茶业市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石屏人为主的一些外地汉族来到易武做茶,他们不仅带来更精细的制茶工艺,还带来先进的经商理念。他们在易武开设商号,精选易武乃至古六大茶山的优质原料制作茶饼,也将产品远销我国港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使得易武镇迅速取代倚邦成为新的普洱茶的交易和集散中心。盛易祥。
随着茶叶事业逐步兴旺,明清时期,商贾、民众集资投劳修路架桥,开辟茶马驿道。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935年),开辟易武至思茅的古驿道,全长535华里,是六大茶山通向思茅、普洱的第一条石板铺就的“茶马古道"。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修通由易武经倚邦至思茅的青石块铺成的茶马古道,路面宽3-4尺,全长470华里。民国21-27年间,历任镇越县长下令各区、乡组织义务民工整修,以县府治所易武为中心,通往各区、乡的便道。至1949年,易武通往国内主要驿道有7条,总里程2875华里。通往老挝的有4条,总里程1480华里。由于年久失修、交通改道等原因,现在保存完好的已经很少了,只有少部分残留下来。如今易武乡境内尚且保留的青石板茶马古道有19段,总长10617米左右。
普洱茶的兴旺促进了云南茶区的发展,而景谷和勐库等茶区的崛起并占据了对川、藏茶销交通的天然优势,加之古六大茶山疫病流行、地方不靖,提卫六山最后荣誉的易武茶区在清末民初之际一销量亦日见萎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多茶庄纷纷停业,易武茶业走向衰落。
20世纪末21世纪初,普洱茶再次名声鹊起,茶业市场迎来了又次春天,再次焕发生机。沉寂多年的普洱茶传统加工作坊纷纷涌现,传统制茶工艺继续传承,以易武为中心的古茶山再度崛起,重新捍卫了古六大茶山的荣誉。
产地:古六大茶山
运输:
(一)、以易武为起点往国内的主要驿道
民国21-27年间,历任镇越县长下令各区、乡组织义务民工整修“茶马古道”,使其成为连接内外的国际商道。民国至1949年,以易武为中心,通往国内的主要驿道有7条,总里程2875华里。依次介绍如下:
(1)易武至江城:向北途经曼洒-曼乃-象庄-整董-中寨-官寨达江城县。计7日程450华里。
(2)易武至江城:向北微东途经麻黑-曼洒-曼腊-勐板田达江城县,计5日程280华里。
(3)易武至思茅(今普洱市):向西北途经曼乃-曼拱-倚邦-补冈-补远-勐班-高酒房-黄草坝达思茅,全长535华里。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思茅设驿承专开此道,普洱府向清廷上贡的“女儿茶”就是从这条驿道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