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知识 > 从原料到成分的普洱茶名词集,入门必看(4)
2017年05月21日

从原料到成分的普洱茶名词集,入门必看(4)

10、铁模

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亦称机器模。铁模的紧压度较高,相对陈化速度较慢,但茶质较易保存;以蓝印铁饼、中茶牌铁饼为例,茶质重且容易出现花蜜香。与紧压度有相关的因素,除了蒸汽时间及压力,与茶菁的细嫩度、杀青温度、干燥温度也有关连,不同原因导致其间的差异。

11、石模

在机器铁模尚未出现之前,云南用以紧压茶品的器具多为石制模具,简称石模。文献记载中,早期使用时重量约25千克,现今遵循传统制程的石模,多以33~37千克居多。因应不同的需求,石模有不同的形状与重量规格,饼型较古朴而圆润。通常石模压制的饼茶紧压度较为匀称,不若铁模般紧压及中心点与边缘紧压度不同。因紧压度较为松散,石模紧压制做的茶品相对陈化速度较快,汤质较滑,但香气偏弱。

12、焦心

于制作熟茶,洒水渥堆发酵时,若堆心温度超过65℃,产生堆心温度过高现象,茶菁出现焦炭现象,称作焦心。

13、烧心

紧压茶品时,蒸压温度过高、时间过长,产生紧压茶中心茶菁黏糊、茶菁条索不分明的情形。再因紧压过度,茶菁表面遭受破坏,水分散发不易,进而导致快速发酵,产生茶品红变、熟化现象,称之“烧心”。此现象容易出现在铁饼类、大型砖、大型饼、云南紧压千两茶柱类。

14、碳化

叶底产生不柔软、黑硬,甚或焦炭现象,称之“碳化”。碳化食品所含自由基甚高,现代医学认为此为加速老化,导致慢性病与癌症重要原因之一。一般在发酵烘焙茶中,茶叶产生碳化主要原因为一次高温烘焙,或多次不当烘焙所造成。

在普洱茶中,叶底产生碳化现象原因有三:是渥堆熟茶,渥堆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二是生熟茶仓储高温高湿;三是普洱茶品进行高温烘焙或不当多次烘焙。

15、斗茶

“斗茶”,在民间流传已久,切确年代笔者尚无考证,只了解于宋朝时期即流行“斗茶”,评比茶叶的色泽、香气、口感。在此,仅将此法用于检测二种茶质优劣与仓味。

16、二种茶

在相同客观条件下,使用相同茶具、相同冲泡水、相同置茶量、相同水温、相同冲泡时间、相同泡数、相同杯子等等,二种茶交替喝,若果出现其中一泡茶的滋味出现大变化,比如滋味变淡、出现杂味、苦涩味增加等等则此泡茶品的茶质相较劣于另一泡茶品。

【包装篇】

1、大票

厂家标示茶品品名、数量、规格、编号、重量等等,如同茶品说明书。

直式大票1984年以前计划经济时代,采用统购统销制度,省公司旗下所有茶厂茶品居均交由省公司出货,所以茶品大票均为省公司名义,下书写“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市场称之“直式大票”。

2、横式大票

1985年以后,省茶司终止统购统销的模式,厂方可自行接订单,以致从此时开始大票由以前直式“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改为厂别“勐海茶厂出品”、“下关茶厂出品”的横式大票。大票上主要标示商标、茶品、唛号、毛重、净重、总箱数、厂别。

市场最重视的为“唛号”及其后三码,唛号代表拼配配方,后三码第一码代表年份后二码为批次。2003年中开始,勐海茶厂后三码年份、批次标示开始混乱,2003、2004年生产茶品开始标示10×、00×、91×,于2003年底生产一批4号饼101~103,其后也不断生产,直至改制民营。国营勐海茶厂三十年来,所建立的大票后三码标示年份与批次规律,就此崩溃,失去意义。

3、内飞

压在茶菁中的厂方或订制者标记,可作为辨识依据。

4、古董茶

坊间意指“同兴号”、“黄文兴”、“鼎兴圆茶”、“乾利贞宋聘号”、“勐景紧茶”、“福禄贡茶”等等,1957年以前的私人茶号茶品。在清朝普洱茶成为贡茶时,私人茶庄林立,云南茶区顿时成为知名茶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茶厂昆明、勐海、下关、临沧、凤庆最具规模,收购全省主要茶区茶菁,取代所有私人茶厂。1954年私人茶庄所经营的茶叶都由国家收购、销售。1957年所有私人茶厂正式并入国营茶厂,私人茶庄时代正式结束。目前市场所定义的“古董茶”,即为1957年以前的私人茶号茶品。

5、八中茶

中国茶业公司于1951年9月14日注册“中茶牌”商标,注册商号:8071,同年通知全国直属茶叶公司统一使用。商标设计为“外八中红字,内绿茶字”,坊间称“八中茶”。有着“中国茶叶销往四面八方”之涵义。

6、印级茶

1953年~1957年间由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生产的第一批“八中茶”商标饼茶,坊间称红印、甲乙蓝印、蓝印铁印等等,亦有将20世纪70年代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份公司所生产茶饼,七子黄印、中茶简体字、73青饼(小绿印)等茶品并入统称。

7、红印

外包纸“八中茶”之“茶”字为红色印刷,整个外包纸均为红色,称之“红印”。为目前印级指针茶品,价格最高。使用勐海茶区野放茶菁壮叶,造就厚质香气口感。坊间红印之外包纸有数种,但应只有薄油纸包装是为20世纪50年代茶品,无光粗面棉纸类均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重新包装,亦或根本是后期茶品。

8、甲、乙级蓝印

印级茶,20世纪50年代茶品。外报纸“八中茶”之“茶”字为绿色印刷,下端原印刷有“甲级”“乙级”字样,后于其上以人工盖印蓝色方形印色,称之“甲级蓝印”、“乙级蓝印”。使用勐海茶区野放茶,茶菁级数较红印为细嫩,导致香气口感与汤质较不如红印,价格一直在红印的一半。二者并非独立包装,时与“大字绿印”、“小字绿印”混合筒装。

9、大字绿印

与甲、乙级蓝印相同包装,然无印刷上“甲级”、“乙级”,且无人工蓝色盖印。基本上四种混装之蓝、绿印香气口感十分接近,若有些微区别,均应仓储与个别状态有关。蓝、绿印较之红印与蓝印铁饼,在外包纸与年份上较无争议。

10、唛号

唛,音[mai]源自于mark的译音,意指商品标记,一般市场称为“茶号”或是“卖号”,如7581、7542、7663等。1976年省公司召开全省普洱茶生产会议,要求昆明、勐海、下关三个厂加大生产普洱茶(渥堆熟茶),并决定茶品茶号尾数为茶厂代号,昆明茶厂为1、勐海茶厂为2、下关茶厂为3。第三或三四码(散茶)为使用主要茶菁级数,整个茶号为一个配方。

早年认知前二码为厂方最早使用此配方的时间,第三码为拼配配方,此看法很难成立,有不少茶号以72、74等开头,而省公司在1976年才开会通知使用统一唛号,1978年才正式行文通告各茶厂使用。所以,笔者认为以整个唛号为一茶品配方比较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