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国饮。”中国人喝茶喝了1000多年后,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欧洲商船到了中国,中国茶才进入西方,茶叶才传入西方,茶入西方的身份最先还是“毒药”,后来才成为大众健康饮品。
1890年英国木刻版画《公园里贵妇和小孩的茶饮 》
茶为何物:直叫人“以茶试毒”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有着悠久的茶叶饮用史。而茶作为商品的记载,到了西汉时才出现。
《僮约》一文,有两次提到茶,就是“脍鱼氰鳖,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僮约》的作者王褒,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僮约》虽是消遣之作,但是它在不经意间为中国茶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烹荼尽具”就是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荼”意为到武阳(今彭山县双江镇)买回茶叶。
从茶史研究的角度,茶叶能够成为商品买卖,说明在西汉时,饮茶已经相当盛行。中国茶叶又是什么时候传到西方的?
100多年(1868—1872年)前,一个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在中国大地上进行过7次考察,他的足迹遍及当时18个行省的13个。在他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中,他把古代从东方向西方输送丝绸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代名词。之不过让人纳闷的是,在西方并没有中国茶的记载。
欧洲最早出现“茶”,是在1559年,威尼斯商人拉莫修撰写的《航海记》一书中,首次提到了茶叶,这与王褒的《僮约》相差了1500多年。在这1500多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的文献中找不到一个“茶”字,更说不上茶叶的交易和消费。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我们也看不到茶叶的只言片语。
1606年,荷兰人首次从茶叶输往欧洲。但在此后的100多年间,茶叶并没有成为输往欧洲的重要商品。1704年英国商船“根特”号在广州购买470担茶叶,价值14000两白银,只占其船货价值的11%,而所载丝绸则价值80000两,是茶叶价值的好几倍。
1716年,茶叶开始成为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两艘英国商船从广州携回3000担茶叶,价值35085镑,占总货值的80%。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后,欧洲茶叶消费迅速增长,茶叶贸易成为所有欧洲东方贸易公司盈利最大的项目,当时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登说:“茶叶是驱使我们前往中国的主要动力,其他的商品只是为了点缀商品种类。”清代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中国见闻录》一书中写道:“中国有世界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
在品茗的历史中,俄国则比欧洲其他国家要幸运得多。1638年,一名叫斯特拉科夫的沙皇俄国使者受命前往蒙古拜见可汗,貂皮作为晋见礼。可汗向沙皇回赠200包中国茶叶。当时沙皇使者对茶叶一无所知,他将茶叶带回了圣彼得堡,沙皇命仆人沏茶请近臣品尝,入口有奇香。从此,俄罗斯人开始了其漫长的饮茶史。
18世纪,英国对茶叶等奢侈品征收重税,走私利润巨大,以致不少水手铤而走险。一位名叫罗伯特·特罗特曼的商贩,就因走私茶叶被打入死牢。
时至今日,不少史学家仍常常在徘徊于他的墓前,抄下墓碑上的铭文,上面留着罗伯特·特罗特曼临终前的一句话:
“一点儿茶叶,我偷的不多。上帝啊,我的血流得冤枉。一边是茶叶,一边是人血。想想,就因这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兄弟!”
如果说英国的罗伯特·特罗特曼死得有些“冤”的话,那么瑞典的孪生兄弟“喝茶免死”就显得“搞笑”了。
1772年,瑞典一大臣向国王古斯塔夫三世报告,从遥远东方传过来一种神奇的树叶,说是可以作饮料,但人们担心饮用这些东西会被毒死。国王灵机一动,他让人把一对被判死刑的孪生兄弟押进皇宫,命令他们:“一人每天饮茶,一人每天饮咖啡,即可免去死罪。”60年后,饮咖啡者因病过世,再过了10多年,饮茶者无疾而终。随后,茶开始在瑞典流行。
茶从何来:红茶绿茶“另有种乎”?
从十六世纪西方接触茶算起,在三个多世纪中,茶叶一直被疑为有毒之物。1664年,东印度公司向英王进贡茶叶后,追求时髦的贵族妇女纷纷仿照王室试饮起来,可她们担心茶叶有毒,于是饮茶之后要喝白兰地“排毒”。
欧洲人开始饮用茶了,但在欧洲大地上依然找不到一株茶。
茶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欧洲人一直不解,原因是中国不允许欧洲商人进入内地,茶叶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他们不得而知。东方茶引起了西方人的极大好奇。1560年,葡萄牙人克鲁兹乔装打扮混入商人队伍中,他来往于中国贸易口岸和内地,历时4年,他才搞清了茶的来龙去脉。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入了《中国茶饮录》,这是欧洲第一本介绍中国茶的专著。
从克鲁兹开始,不少西方探险家打起了中国茶的主意。1848年,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植物猎人”福琼来到中国考察。
福琼也经过了一番乔装打扮,穿上了中国衣服,弄了一条假辫子。后来,福琼在他《茶国之行》中详述了这次冒险经历。
在一家小旅店的花园内,他发现了一株从未曾发现的植物。他从容不迫地走进客栈,在一张桌边坐下,点了酒菜。吃完饭,福琼又慢条斯理点上中国烟斗,对店主说:“这些小树真漂亮,我从海边来,在那里看不到这些小树,给我一些种子吧。”善良的店主满足了他的请求。连哄带骗,福琼从江浙一带收集到了大量的茶树标本和种子。最后他将23892株茶树和大约17000粒茶种到了印度,并带回了8名中国茶工。盛易祥。
福琼的中国之行还为西方人解开了一个迷团:长期以来,他们一直以为有绿茶树和红茶树之分,而福琼告诉西方人,绿茶和红茶的区别,在于制茶工艺的不同。起初受到了公众的嘲笑,他请印度茶工在英国公众面前手工制茶,亲自验证后才得到了认可。
福琼的中国之行,无疑是世界茶史上重要的分水岭。不久,在印度的阿萨姆邦和锡金,茶园陆续涌现。到十九世纪下半叶,茶叶成了印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从1854至1929年的75年间,英国的茶叶进口上升了837%,随后,“立顿”红茶在全球飘红,至今依然占据世界茶叶第一品牌位置。相对应的是,中国的茶叶国际贸易量的急剧滑落
食而不化:探秘藏茶“个中滋味”
面对茶叶这片神奇的“绿色黄金”,19世纪下半叶,英国商界迫切要求打开中国西南门户,目光放在了西藏茶叶消费市场上。又一个英国人来到了中国,他的目标就是川藏茶马古道,寻找一条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更短更直接的茶叶贸易通道。
这个英国人叫唐古柏,1867年,唐古柏也进行了一番乔装打扮,他计划考察路线是成都—雅安—康定—巴塘—印度。由于受到中国政府的抵制,他走到巴塘受阻,只得沿路返回。虽然考察没有成功,但他发现了藏茶。在他的《蓄辫着袍的英国贸易先锋游记——溯长江而上的探索之旅》一书中写道: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