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文化 > 观普洱的历史,看仓储的变化(2)
2017年05月21日

观普洱的历史,看仓储的变化(2)

而由台地茶为主要原料拼配而成的七子饼,新茶的苦涩度,大家可想而知了。 在加上60----80年代是香港人口的膨胀期,茶叶的消耗量在加大,而七子饼到了香港,同样是存放几年却达不到早期到香港生产的号级和印级茶品的陈化效果。 香港人的品普洱习惯是要有汤色,顺滑度,这七子饼就是自然的条件下放上几年也未必达不到要求的。

所以采用相对较高湿度的仓库存放新到的普洱茶,加速陈化,此时切成了理所当然了。其实大家都知道,茶在高湿度的条件下存放,风险是远远高于干仓存放的。相信如果不是由于茶品陈化过程中不如意,谁都不会去冒这个风险。 同样诞生于70年代的熟茶发酵技术也是在这个社会背景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发明的。由此可见,历史的发生并不是偶然,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所以当我们用两面的眼光看待一种事物,会发现每种事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在湿度高是仓储环境下存放普洱就容易出现霉变和白霉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在70--80年代的茶品,特别的80年代末期的一些茶品较常见有储存不当的现象。

进入90年代,由于较大规模的茶园引进机械制茶,改变普洱传统的日晒工序,有[绿茶化]的趋势,由此普洱更为苦涩,陈化周期要更长,甚至达不到越陈越香的效果。提高仓储的湿度,甚至发展到人工加湿,防空洞藏茶等各种手段,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促使90年代很多茶品的仓储不良情况比先前更为严重,有很大的一部分茶品由于湿度过高,出现严重的霉变,乃至炭化的现象。这点我们在当时存留下来的茶品是可以看出来的。

当然90年代中末期开始,在干仓概念的影响下,还是有很多茶品采用干仓自然陈化。 经过这进十年的验证,一些茶商自行到茶山或茶厂选料定制的茶品还是有很好的表现,比如真淳雅,99易昌号,绿大树系列就有明显的陈化效果。

适合存放的仓和适合存放的茶

可是还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茶品,特别是一些常规的七子饼的陈化效果几乎就不那么满意了。在市场我们不难找到同一批茶,分别在纯干仓和较高湿度的两种不同仓储存放出来了的茶品。在两种茶品的对比品试下会发现,不管是干仓还是湿仓存放出来的茶品陈化表现都是不那么让人满意的。 就如一个1996年生产到现在的茶品,经过干仓存放到现在已有十余年,品饮起来却还是青味很重,甚至带有烟味,转酸的现象。这种陈化效果是大家都不乐意接受的。

而同样情况,一些在干仓条件下陈化很好的茶品在湿度高的仓储环境下放上几年,却表现很不如意,出现茶汤单薄,仓味重的不良效果。 这点在那批分散较广,仓储条件各有不的99易昌号茶品中可以找到结论,干仓存放出来的茶品不管的茶汤的质感,香韵都明显好于湿仓存放出来的茶品。

看到这里相信有茶友会问,到底应该放什么样的茶,放什么样的仓? 我觉得普洱的仓储是在随着原产地的制茶工艺,社会的需求等各方面的不同而一直在改变的。我们应该认真看待历史,研究存留下来的各时期茶品,结合经验,从中找出启发。看清每个茶的本质,需要干仓存放的茶品就干仓存放,需要用较高湿度存放才能达到陈化效果的就用湿度较高的仓储来存放。

当然条件是要保证卫生下进行,毕竟茶是健康饮品,虽一些霉菌不影响人体,甚至是有益的,但万事不能太过头了。而那些不适合越陈越香的茶品就不应该存放下去,以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puer14.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