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官吏樊绰在公元864年写了一本有关南诏国国情的书--《蛮书》,为我们留下了20多个有关南诏国种茶、饮茶的文字:“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这20多个字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南诏国茶叶历史的重要资料,它让我们知道了南诏国当时有个很有名的茶叫银生茶,且银生茶与银生城有关,产在离银生城不远的诸山。银生城是南诏国银生节度的驻地,银生城在今天的景东县城地界,它距清代普洱府的府城(宁洱)只有100多千米,普洱府和它管辖的六大茶山在南诏国时期属银生节度使管辖。
银生城背靠无量山,正对哀牢山,离银生城不远的无量山、哀牢山现在保留下的600年以上树龄人工栽培的古茶树几乎全在海拔1800~2100米之间的冷凉地带,这个海拔线的冷凉地带正是南诏国时期、大理国时期氐羌系半农半牧的乌蛮们居住的区域。《景东县志》《镇沅县志》《思茅县志》都记载乌蛮是最早进入无量山、哀牢山高寒山区的族人,唐代初年或更早他们已在无量山、哀牢山山区居住,《蛮书》所说的银生城界诸山产的银生茶正是乌蛮所种。
澜沧江东岸的景东、镇沅、景谷、南涧、南华、双柏的无量山、哀牢山海拔1800米以上的村寨地埂上都能看到600年以上的大茶树,这说明南诏国时期、大理国时期银生城附近山区的乌蛮家家户户都在种茶。
从目前无量山、哀牢山北段几个县留存下来的500年、600年以上的古茶树来判断,南诏国时期银生城界诸山产的银生茶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产自高海拔地区;二是茶汤喝起来带有明显的花香,这是原产地的环境、茶树品种决定的,没有特点不可能声名远播,不可能进王宫,更不可能载入史册。
乌蛮在高山上居住种茶
一个有规律的现象,无量山和哀牢山的北段,景东、镇沅、双柏、南华、景谷等县凡海拔1800米以上的村寨几乎都能找到树围超过150厘米或树龄超过500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古茶树,尤其是那些树围在180厘米以上的大茶王所在的地点海拔大都超过1900米。
地埂茶透出的历史信息
景东哀牢山花山镇地埂上的古茶树
经历长期的实地考察,笔者窥见了一个很有规律的现象,那些600年以上、1000年以上树龄或是树围超过180厘米的古茶王95%的数量都种在台地的地埂上。
围着银生城的蒙乐山(无量山)、哀牢山今天保存下来的600~1500年的古茶树几乎全都在地埂上,由此可断定,南诏时期银生城界诸山的银生茶种在地埂上。不仅无量山和哀牢山在澜沧江西岸今临沧地区乌蛮及其后裔住过的村寨600年至1500年的古茶树也同样在地埂上,这说明1000多年前南诏国时期茶树围地埂已不是某个小片区某个族群独有的种茶法,粮茶套种、茶树围地埂是南诏国产茶区通行的种茶法,是南诏国创立推广的山区农业综合种植开发技术。
温竹的古茶树大部分都在瓦渡科山的主峰下,瓦渡科山是温竹最高的山,封顶超过2500米。
窝落箐八个自然村就分散在瓦科渡山下,八个村寨海拔咋1800~1900米之间,村村寨寨都有古茶树。蒙化人进温竹窝落箐定居是明末清初的事,在蒙化人迁来之前,瓦渡科山一带应有侎俐人或拉祜人、倮倮人住过,瓦渡科这个地名应是侎俐人留下的。
窝落箐地埂上的古茶树
在蒙化人、汉人没有迁入瓦渡科山之前,瓦渡科山居住的是乌蛮系的侎俐人、倮倮人,地埂上种茶是乌蛮人首创的,南诏国时期瓦渡科山已有乌蛮人的村寨,乌蛮人已在地埂上种满茶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瓦科渡山下的窝落箐到银生古城仅有60千米路,这诸山中有瓦渡科山可下定论。
文冒的大茶王,银生茶在此
文冒最高的村是绿山村,海拔1950米,这是古代乌蛮系的族群定居的海拔高度,倮倮人、侎俐人是绿山村最早的居住民,绿山村一千年前地埂上就种过茶。绿山村被茶树围着但都是古茶园没有新茶园,村子四周的台地的地埂上很整齐地排列着古茶树,这些古茶树的树围大多在100厘米以上,南诏国时期乌蛮留下的种茶法完整地保存着,绿山村留存着一棵茶王树,树围已超过170厘米,这棵茶王树叶片较小是无量山本地种,冲泡后茶汤入口带有山花香,这种山花香是无量山古茶树特有的香气。这棵茶王树现在为绿山村最大的一棵茶树。
林街乡
磨刀河村
研究云南茶叶史、茶叶品种,磨刀河是个一定要去的地方,这个古茶村是无量山天然的茶叶历史展览馆,在这里能窥见1200年前乌蛮们是如何种茶。
磨刀河村乌蛮留下的银生茶都在地埂上,南诏国时期粮茶套种的历史画面留在这里
磨刀河村一排排一列列的大茶王,还原出了“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场景,走进磨刀河站在大茶王下,不用人讲都能读懂1200年前唐人樊绰在《蛮书》中说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箐头
箐头靓景,茶园奏出音、诗、画
箐头村就在二无量山,1958年以后二无量山成为景东县发展新茶园的重点区,箐头每年都在新增茶地,龙树山大茶园、苏家村大茶园相继建成,面积都超过600亩。箐头最漂亮的生态茶园当属1980年以后建成的鱼塘洼子和烧炭洼子大茶园。
两片茶园邻近已连拢在一起,有一千米宽,带弧线的茶行,在洼地里旋升,接近山顶又与树林相连,远远望去绿色盖碗整个山洼,大洼子弥散着清香,安静、清幽,畦边弧线优美、润眼悦目。盛易祥。
福景镇
公平村
公平500年以上的古茶树都在海拔1880~2100米之间台地的地埂上,这个海拔高度是一千多年前半农半牧的乌蛮人建村寨定居的高度,可以断定南诏时期已有乌蛮在背娃娃山下的公平一带定居牧耕、种茶。公平村委会现有8个自然村全为彝族蒙化人,8个自然村有5个村有树龄超过300年的古茶树。
公平轿顶山
公平到岔河凤冠山到林街丁帕都有古道相连,丁帕-磨刀河-公平-凤冠山这几个古村在一条近高的海拔线上,这几个古村都地处无量山主峰段,村村都有500年、800年以上的古茶树,1000多年前,这几个古村处落地是南诏银生城的核心产区中心产区。
公平村委会最远的村是大平掌村,大平掌村留存下来的200年以上的古茶树不下200棵,其中树龄500年以上树干围径超过140厘米的还有七八棵,这些古茶树在房屋前后古道两边台地的地埂上,属乌蛮种茶法,古道边台地的地埂上最大的一棵茶王树其围径已超过2.1米,在它旁边还有两个树龄相近围径相近的已被拦腰砍断的茶王树桩,大平掌村这棵幸存的大茶王离银生古城直线距离仅有30多千米,说银生茶不能漏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