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令·芹菜塘
芹菜塘古茶园
勐令芹菜塘这个地名景东人几乎都知道,芹菜塘地势虽然平,海拔仍有1870米,在大无量山这个海拔高度,平也好,陡也好,是一定能找到古茶树的。芹菜塘有两个较大的自然村,芹菜塘村和大村,两个村现居住的几乎都是汉族,相距约1千米,都有古茶树。
大村三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还有10多棵都在地埂上,地埂上最大的一棵茶王树树围有1.8米,这棵大茶王旁边的几棵大茶树围径也在1.4米以上,村民住家旁边还有民国时期留下的茶树上百棵,看得出来大村种茶的历史很长久。
大朝山东镇·榨房
大朝山东镇村村寨寨都有茶,在众多的茶村中,有一个村的茶是价格高还极难买到的,那就是榨房村的茶。榨房产的茶,不知是土壤还是品种的原因,带有一种幽雅的山花香,茶汤香气挂杯持久,茶汤入口如同含有一花瓣在口中馥郁芬芳。
不知是不是因为榨房这片地种出来的茶带有特殊香气的缘故,1958年永秀乡开始发展首批新茶园,榨房便被选中,当然茶种仍是用榨房栗家茶地的,这首批茶种了约100亩,现在茶树已长成小碗口粗,从叶片上看这100多亩茶好像不止一个品种。
花椒村地埂上有大茶王
在无量山,村寨越偏远,藏得越深,则村寨越古老,花椒村至少在明代以前已有彝族人居住,地埂上有大茶王,走进花椒村就看见地埂上稀稀散散地立着二三十棵古茶树,其中有五六棵很醒目的大茶王已不是300年、400年树龄能说下的,最大的那两棵茶王枝叶浓密远看像个巨大的树垛,上去五六个人采茶,只见树枝晃却不见采茶人。
从古茶树的分布和留有情况来看,1910年之前,三仓中迤仓的茶树是最多的,迤仓是乌蛮的故地,茶树锁地埂乃蒙乐山古风,是南诏时乌蛮人留下的农业文明。乌蛮的后裔倮倮人今天仍居住在迤仓,迤仓至少一千年以前已在种茶,遗憾的是迤仓现已找不到500年以上的大茶树,老人们说,1958年以前,有几棵比水桶还粗的大茶王,后来整地时被砍了。
邦崴有3000多亩生态茶园,是无量山腹地少有人知晓的大茶区。
邦崴有12个自然村,300多户人家,90%为倮倮人,倮倮人是无量山的千年茶农,倮倮人居住过的村寨都有古茶树。邦崴村村有古茶树、村村有新茶园,但邦崴路况不好,去邦崴看古茶树、看新茶园主要靠步行。进到邦崴一定要去刘家村看看,邦崴古茶树最多的是刘家村,文龙镇最大的古茶树在刘家村,无量山东部的头号茶王也在刘家村。
刘家村百年左右的茶树数不清,300年以上的古茶树保存下来的还有上百棵,这些300年以上的古茶树几乎全都对着大尖山主峰。
文龙是景东县的历史茶区,1949年以前文龙境内高海拔的山区村寨,村村都在种茶,新中国成立后,景东县政府规划的第一个产业便是茶叶,在山区原来茶园较多的村寨,迅速扩建新茶园,还建起了初制所。
随着茶叶农场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的增加,景东县政府又在文龙乡大龙街建了个茶叶精加工厂,即文龙茶厂。茶厂村现在有500多亩茶园,文龙人称这片大茶园为胡家山大茶园,这片茶园因为是做过专业规划的茶园,看上去景观价值很高,片区隔划合理,有路有道,层层茶畦随着地形的起伏展现出优美的曲线,正看侧看都有起伏的韵律感。
当我们在聊普洱茶历史的时候,《蛮书》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总是无法绕过,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句描述,却让我们在谈论普洱茶漫长历史时有迹可循。
詹英佩老师深入无量山的各个村寨考察3年后,才有了《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无量山》,更多精彩内容,大家可以购买查阅。
作者简介
詹英佩女,昆明人,1986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云南政协报《观察周刊》记者,云南省茶业协会、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员。自20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和茶马古道的研究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