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乌山虽有无数藤条茶,但那些超大型的古茶树并没有藤条茶原理的基本应用,说明藤条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发展而产生的。从而也否定了藤条茶是一个茶种的观点,得出它是一种管养模式的结论。我个人认为它是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交流的时代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最早应该源起于明朝。
三、各藤条茶区内的茶树外观性状相似度极高、一致性极好,说明他们的茶树品种都经过长期选育提纯的,说明已经有明显的目标追求、有强烈的目的性,是高度产业化的特征。说明在缺乏大交流的外部条件下,各区都对自己的茶进行了发展总结。
四、各藤条茶内有极高的一致性但不同茶区又各有特性,这是在那未能大交流的条件下形成的共识形成的共性,充分说明它是普洱茶发展到一定时代的必然,是普洱茶商品化的必然要求。
五、茶林间作、茶人为伴、茶寨相邻、茶农共生、山山遍茶,说明茶在这一区域的普遍性、在小农经济时代的不可或缺性、在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性。
六、大老乌山茶区周围无数的盐井,为老乌山茶的种植开发引进了技术人才、盐的贩运为老乌山大茶区奠定了交通基础,盐业的收入为老乌山茶业的发展积累了财富,为老乌山茶商业化奠定了基础。说明各大茶区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七、大老乌山丹霞地貌、易土壤化岩石,独特的“骨风岩韵 老枞凝香”,成就了老乌山在普洱茶中的江湖地位。泛大藤条茶区,山山有其特色说明各大茶区种都对种茶环境进行了一定的比较选择。
八、这一系统原理都应用于普洱茶应用于云南大叶种茶,说明它是有针对性地、是针对云南大叶种茶树的植物学特性而总结的、说明它是云南先民茶叶种子经验的积累总结;虽然有资料显示外地也有类似情况,但最终没有发展或遗存,说明:其一、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最终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其二:它对中小叶种茶的发展并没有太大指导意义,由此甚至还可以推测就它是从云南发展传播而出的。
九、藤条茶大都处于高寒山区或亚热带温带季风区、这些区域最大特点就是季节变化明显、春旱严重,说明它是结合当地气候特征而总结得。
十、老乌山人人识此法、从小耳闻目染、代代口头相授,无师而自通、无法而得法,并总结一套富含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论,说明这一系统在那的普遍性、说明老乌山人对茶的相融性极高、已由对物的认识到理的领悟到禅的参透,由物的享受上升到礼的追求。
十一、云南大叶种茶是多年生木本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它的叶片会在高温干旱的春夏自然脱落。在采摘春茶后,它的老叶已经完成其使命而将逐渐脱落。但自然状态下的脱落无序,这就会造成下一茬芽萌发的不一致,就要人为的在采春茶时顺带采除多余的老叶,人为的使老叶一次性整体脱落、刺激茶树多分泌生长激素,让茶树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就能诱导下一茬芽的整齐萌发。春采后人们看到树上光秃一遍、满地残枝落叶,一幅残败景象,而误认它为是掠夺性采摘,其实它是在采养结合促进茶树稳产高产年年顺产,是为了更多的产出。
十二、藤条茶是普洱茶发展的必然。开始我以为藤条茶是某时某刻某人某地的独创,应该有发源地核心区扩展区,应该有明确的传播途径传播路线,用“一源论”来分析。走遍众山之后、特别是理解了普洱茶特性之后,我才认识到它应该是江湖后的大统、是普洱茶高度发展之后所形成的普遍性共识,它应该是在那一个时代下人们对事物的共同性认识。它绝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后的经验总结,是集体智慧、而且是那个时代下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思路一转、用“多源论”看待事物,一通百通一顺百顺,对于各型各色的茶山我都能解读、都能得出恰当的认识。
十三、藤条茶是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与云南茶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藤条茶这一系统在中原在古代的果蔬学中就被广泛应用,先进的农耕文化传入云南,与云茶人交流融合、促进了云茶的发展,从明朝后期云茶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这一时期就有了藤条茶雏形。到清朝改土归流时期云茶古代产业化已经高度成熟,藤条茶体系至此系统成型。
十四、我长在乡下,受父亲影响而关注农事,迫于生计而事茶,因妻而太和甜茶,我偶然在哀牢山苦聪人的懒人茶中发掘了“冷水泡茶”,在无量山系众多的“小叶子古茶树”中推定出了传说中的“武侯遗种”,从一幅对联中复制出了“太和甜茶”,又从太和甜茶中得出了云南有自己的“传统红茶”、晒出来的红茶、一种可以长期储存的红茶,我绝不会只探讨到这茶比那茶好喝,这树比那树漂亮,也不会“它是一个系统积年累月在茶树上的外在体现”而停滞不前,我最终发现了它的根本价值:藤条茶。它是云茶古代产业化的巅峰之作,是云茶迈向现代产业化的敲门砖,是云茶产业链中最后缺失的那一环。我们无数人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云茶,有部分已经论述到古代产业文明、但更多的确是原始文明、原生态文明,这些都不足以详实证明云茶古代产业化的辉煌,而藤条茶与现代茶之间是“理的传承、术的改变”,它与现代茶之间仅仅只差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它已经总结出许多与大农业时代共通的理念。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的提高,云茶古代产业化与现代产业化之间仅隔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民国年间1930年左右,云茶开始步入现代产业化,传承了理念遗弃了技术,大大促进了发展。今天在量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人们又向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向传统借鉴学习,藤条茶这云茶产业化的产物,又重回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