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文化 > 探秘普洱贡茶之乡普洱古茶第一镇:勐腊易武
2017年05月21日

探秘普洱贡茶之乡普洱古茶第一镇:勐腊易武

明末清初,普洱茶被朝廷的封疆大使看中,送进北京城,献给皇上品尝。普洱茶一入龙门,则身价百倍。据《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普洱茶被朝廷列入《贡茶案册》,规定贡茶品种为“芽叶、团茶”,普洱府每年拨出采办贡茶的专款“例银”。普洱贡茶沿贡至宣统三年(1911),历时167年。贡茶初期采自古六大茶山(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易武、攸乐),渐以易武茶山为主,加工也由初期的思茅厅专设“茶店”,渐以茶商设庄、官府监制为主。加工贡茶的茶庄一时名声大噪,如易武茶商列贡进士修职佐郎李开基的“安乐”茶庄,因敬献“易武正山七子饼茶”而于光绪二十年(1894)获御赐“瑞贡天朝”匾额。因此,易武被誉为“贡茶之乡”。贡茶大量入京,普洱茶在京城宫廷内外获得好评,声明远播。《普洱府志》中就有“普洱茶名中京师”、“誉享京华”的记载。

易武茶被朝廷列为贡茶,指定象明茶区年缴贡茶15000斤,易武茶区年缴贡茶15000斤,易武茶区年缴贡茶66666斤。为什么是一串的6呢?据说6,音同禄,是吉祥的象征,比如禄禄有福、禄禄大顺,再因易武确实是一个祥福之地,故连进贡茶量都这么有意思。自易武茶被列为贡茶后,其茶叶的加工就更为细致了。清人阮福的《普洱茶记》中记载更为清晰:“阅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茶费。其茶在思茅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此记中还介绍了普洱贡茶的采摘时节、制作方法,即:“于二月间采蕊及细而白,谓之毛尖,以制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成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豫者名茗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压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那时的采摘时节大体于现在相符。现在制作茶饼也与那时相似,尤其是“女儿茶”这样的饼形和重量至今依然延续着,普洱贡茶也许是国之制茶方式保留最长历史的茶了。

易武茶人根据朝廷要求,其采摘制作也更加精细。把茶叶采摘加工分为三等,即:鲜叶采回后检选成芽头、一芽1~2叶、对夹片及单片。其芽头称盖头,一芽1~2叶称尖子,对夹及单片称二梭。盖头茶和尖子茶上缴朝廷,贡茶量未完成不许上市。采芽茶时也有极高的“五选八弃”的要求,即:“选日、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从、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出食、弃色紫。”采办贡茶的官差与茶山头目,将按品质要求上缴干毛茶,交由制茶水平高的茶庄精心加工。当地不能加工的品种,则将粗制毛茶运至普洱由贡茶厂精制。其贡茶制作程序为:(1)泡芽,先用泉水浸泡漂洗;(2)杀青,用蒸具蒸茶杀青;(3)榨茶,蒸后迅速用冷水冲票预热冷却,使茶芽保持绿色,然后先用小榨去水,再用大榨榨压,去掉部分茶汁,以减少苦涩之味;(4)研茶,将榨好的茶叶置入瓦盆揉制搓条;(5)压制,将揉搓好的茶叶用布袋装好,再用模具压饼、压团;(6)烘干,用柴火灶烤制的烘房以微火烤干;(7)包装,茶饼烘干后按要求包装好待运。

茶膏则采用粗茶为原料,经泡茶、蒸茶杀青后,即在盆内脱水研细,滤去残渣,熬成膏状。如此严格的选料和精致的加工,难怪得到朝廷的喜爱,被视为罕见的名茶。据研究,清朝满族祖先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食肉为主,进入北京成为帝王统治者后,整天养尊处优,特需一种有助提高消化功能的茶叶饮品来消除体内的脂腻,而唯有普洱茶具有这种特性和功效。于是女儿茶、茶膏等贡茶,深得帝王,后妃及贵族们的赏识,以至于慈禧太后将普洱茶作为她最喜爱且必不可少的99件御用品之一。于是加工普洱贡茶的茶庄一时名声大噪,易武茶就此成为普洱茶中的精品。贡茶不仅提高了易武茶叶加工的水平,更使易武成为茶人心目中普洱茶的朝圣之地,为易武打下厚重的茶文化烙印。(来源: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
 7581787_115057415173_2.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