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文化 > 段兆顺:普洱茶何以名重京师
2017年05月21日

段兆顺:普洱茶何以名重京师

每逢节庆日,清宫里对茶的使用量是非常庞大的,而在普洱茶成为贡茶后,大量的朝廷活动都使用普洱茶,特别是在天气较为寒冷的冬日。

各大节日期间,皇帝向皇太后进献茶叶,并赏赐一定数量的茶叶给身边得太监等人。如:“嘉庆二十五年端阳节之例,进皇太后、诚禧皇贵妃等位大普洱茶八个,女儿茶五十个;赏王子大臣翰等普洱茶三瓶,花茶五瓶;禄喜等普洱茶二十四瓶;如喜、陆福寿、长寿、寿喜、倪四官普洱茶十一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十八日,酷爱京剧的慈禧太后传出懿旨,要在颐年殿看戏。演出前,奏事太监预进了赏赐陪同看戏的诸臣名签及赐品。获准后,十五位大臣被宣召入宫。这一天,御茶房的日志上便有了“敬事房要取普洱中茶十五个以赏赐颐年殿看戏诸臣”的话语。

从留存下来的史料来看,普洱贡茶从雍正到光绪时期,进贡的基本品种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只是在名称上有所变动。总的来说,普洱贡茶可分为三种八个花色,三个品种分别是团茶、瓶盛散茶和茶膏。

团茶的花色最为丰富,有5斤(清代老秤一斤合今596.82克)重的大团茶、3斤重的中团茶、1斤重的小团茶、四两重的女儿茶、一两五钱重的珠茶共5个花色,其中5斤重的大团茶又被称为“人头茶”或“金瓜贡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可见人头茶是专供皇家享用的。瓶盛散茶分为芽茶、蕊茶两个花色,蕊茶是毛尖茶,芽茶是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散茶。茶膏为匣装,每匣共计有112块茶膏。

清朝退出历史舞台后,1924年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故宫的所有财产进行了清点。据民国十四年(1925年)三月一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刊行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记载,当时故宫的茶库里留存有大量的各种茶,涉及普洱茶部分的,除了与其他茶混在一起的以瓶、匣、块、箱登记的零星记录外,编号“三六四”记录有各种茶膏“一架”,编号“三六五”记录有木箱盛装的各种普洱茶“半屋”。直接以“架”“半屋”为单位,可见留存量是很大的,这也说明普洱贡茶的进贡时间很长而且具有连续性,同时清宫对普洱贡茶的需求量很大。直到20世纪60年代,故宫茶库里还存放着数量多达几吨的普洱茶和茶膏。王郁风在《普洱茶与清皇朝》一文中写道:“1963年故宫处理清宫贡茶2吨多,1963年10月23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北京茶厂见到这批陈年贡茶实物,普洱团茶大者如西瓜(略扁),小的如网球、乒乓球状,茶色褐黑,不霉不坏,保存完好。”而诸多其他茶,那时已是无法饮用,甚至成了齑粉。

明朝才真正成型并被命名的普洱茶,何以到清朝就得以名重京师呢?

“独有普洱号刚坚”,乾隆皇帝曾经在自己的诗作中如此赞誉普洱茶的品质,说明当时人们对普洱茶已经非常认同,特别赞扬其刚坚的品质。于是,也就有了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普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的记载。一个“味最酽”,将当时人们对普洱茶的赞誉跃然纸上。

与进入到清宫的各类贡茶相比,普洱茶的茶味与茶性都与小叶种的其他茶类迥异,因而深得帝王家的青睐。究其原因,是来自云南深山老林里的普洱茶“味最酽”,具有茶味特别浓厚的特殊品质,帮助消化的功力最强,并有祛病保健的功效。普洱茶“味最酽”的健康功效,其实早在明朝就以发现,明末学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就说普洱茶“最能化物”,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从药性观点说,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瀒,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这样的普洱茶,显然非常适合清宫贵族们的需要。

众所周知,清朝统治者满族人的祖先,原本是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以肉食为主。进入京城成为统治阶层后,生活养尊处优,饮食珍馐无所不极,需要一种消化功力大的茶叶饮料,而普洱茶“味最酽”的特性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于是乎普洱茶自进贡后就深得帝王、后妃、吃皇粮的贵族们的特别赏识。此后近两百年间,清宫中以饮用普洱茶为时尚,有用于日常泡饮的,有用于熬煮奶茶的,尤其是冬季北方气候千燥,所以会大量饮用普洱茶。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在清宫的喜好下,普洱茶名重京师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段兆顺,来源:普洱杂志)
 7581787_115057415173_2.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