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膏:融合历史陈香的现代工业文明(2)
2017年05月21日

普洱茶膏:融合历史陈香的现代工业文明(2)

“甚至,普洱茶膏还有美肤功效。”他说。

18世纪东西方两巨头“交手”的礼品

220年前,即1792年9月26日,一支由三艘舰只组成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启碇,向中国驶来。

中英国家之间的正式交往自此启幕。

1793年9月14日,来自英国的使节马戛尔尼终于在热河见到了大清的乾隆皇帝,这位时年83岁的皇帝面对来自当时世界工业化、科技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使节,显得很傲慢,当时马戛尔尼一行三艘船,800多人以“祝寿”为名,给乾隆带来了19宗,总计590余件礼物,按清朝“上谕档”所载,计有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天体仪、地球仪、预报气象的试探气候架、可熔化金属的火镜、玻璃制品、铜炮毛瑟枪、军舰模型、羊毛和棉制品、钢铁制品等,囊括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工业文明、科学文明的成果。

对于这些,对当时世界颇为无知的大清皇帝不以为然,乾隆后来在答复马戛尔尼的诏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实际上,马戛尔尼东来“祝寿”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他代英王前来,主要是为了争取平等的经商条件和环境,但傲慢的大清不同意,使得马戛尔尼悻悻西归。

但同时,马戛尔尼也借机觇得大清虚实,他发现,大清帝国是“由一个老迈、疯狂、至高无上的好战分子带领着”,无论是否是宿命,这为50多年后英国和大清之间的几场战争预留了伏笔。大清的愚昧颟顸,通过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所记载可以看出,就在马戛尔尼“祝寿”近70年后,当英法联军打进圆明园后才发现,1793年马戛尔尼作为礼品赠送给大清的火炮依旧在圆明园躺着,到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发现这些大炮与炮弹完好无损地仍在那里,它们从未被使用过,它们被重新运回伦敦。”

这场当时东西方两巨人的风云际会,最终以互赠礼物告终。

与马戛尔尼代表当时西方最新工业文明成就的礼品不同,乾隆帝回赠的礼物,多半是代表农耕文明的产品,据“上谕档”记载,乾隆赏赐英吉利国王、英吉利正副使等使臣的礼品先后66次,计130种,约3000多件,包括缎紗丝锦罗绸等纺织品和瓷、竹、银、漆、玉器,以及绢画、灯具、画册、香袋、食品等。

作为农产品,茶及茶制品,如普洱茶、茶膏,数量相当惊人。

仅普洱茶及其制品一项,据“上谕档”载,赏赐英吉利国王的普洱茶有88团,茶膏12匣,赏赐马戛尔尼大普洱茶二个,普洱茶8团,茶膏2匣;赏赐副使斯当东普洱茶4团,茶膏2匣,砖茶2块;赏赐随从官役计有砖茶22块,普洱茶22团,茶膏6匣。

来自遥远的云南边陲的普洱茶及其制品普洱茶膏被当作贵重礼物回礼英国使节,说明在乾隆帝和大清政府眼中,普洱茶及茶膏的魅力和其他产品一样,足以堪当国际交往的重任。

茶膏在此次随同马戛尔尼出访并担任副使的斯当东眼中,被认为是“种黑色的性能恒强烈的茶精”,是从制成“球形”的上等茶叶中提炼的。在斯当东所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云南作为著名的产茶区被提及。

这种制成“球形”的茶就是普洱茶,在斯当东记述他们一行于1793年9月14日觐见乾隆帝所得到的丝织品、瓷器和茶三种礼物中,关于“茶”,斯当东如此记录:“茶则并非普通散开的茶叶,而是一种用胶水和茶叶混合而制成的球形茶叶。此种茶可以长远保持原来味道,在中国系最贵重之品。这种茶叶出产于云南省,不经常出口外销,但英国人喝起来不大合乎口味。”

不别苛求斯当东,把球形普洱茶主观臆想成是用“胶水和茶叶混合而成”的产物,不是他的错,他没有见过云南人制作普洱茶的工艺技术,他的价值在于,在219年前就为云南普洱茶和茶膏做了详实的记录,并通过他的书,把普洱茶及茶膏推向世界。

普洱茶膏:遭遇工业文明生活方式

茶膏是普洱茶五种形态“砖、饼、团、沱、膏”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速溶茶”。

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目前有大锅熬制、中药提取、低温萃取三种方法,一般认为,最后这种制作方式所产普洱茶膏,其品质优于前两种制作方式。

云南牧工商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伟文认为,普洱茶作为农业文明形态下的饮料,其品饮方式较为复杂,“在当下,这是阻碍普洱茶走向世界的问题之一”。

“但是,普洱茶膏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换句话说,普洱茶因为品饮方式的障碍难以走向发达国家的问题因为普洱茶膏的出现而不复存在了。”他说。

普洱茶膏溶解于水的快捷性令人不可思议,赵伟文用他公司生产的茶膏做示范,开水倒进杯子里不到5秒钟,杯子里的茶膏便消融得无影无踪,变成了一杯和传统方式泡制的普洱茶汤,杯子里找不到一丁点儿残渣,令人啧啧称奇。

“用冷水,比如用矿泉水也可以饮用,溶解的效果与开水相同。”

普洱茶较为繁琐的品饮方式对工业化、信息化背景的国人来说,已经很不适应了,要走向世界,的确是一道坎儿。

元人张雨《竹枝词》云:“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一句“郎若闲时来吃茶”中的“闲”字,道出了茶与农耕文化天衣无缝的结合特点,号称“功夫茶”的普洱茶更是如此。

节奏悠闲缓慢,是农耕文化的特色之一,普洱茶饮的过程的悠缓闲适和繁复,正好和这个节拍吻合。

“那是啊,如果很忙,你喝矿泉水就是了,干嘛喝茶?”获得国家一级评茶师的范奕嫣然道,“正规场合,中国人不把饮茶叫喝茶,而叫品茗,是品饮,而非口渴了牛饮”。

普洱茶与农耕文化相生相宜,同时也决定了它在快节奏、高效率工业文化语境里的困惑,不少普洱茶人正在为之解困,“普洱茶膏和茶粉的出现,就是针对当下的快节奏来的,也是为了进入西方世界的一种变通方式,作为技巧,我赞成,我还拥有普洱茶膏的专利权。”赵伟文如此认为。

的确,单纯从扩大市场份额来说,普洱茶的品饮方式遭遇到了怎样从农耕文化慢节奏进入工业文化快节奏语境的问题。

现在,普洱茶膏的出现,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速溶茶。”赵伟文说。
 2010032811003634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