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文化 > 深度解析:普洱茶文化的三大毒瘤(2)
2017年05月21日

深度解析:普洱茶文化的三大毒瘤(2)

与时下老茶备受推崇相反,云南人一种比较喜欢喝新茶。有茶人认为喝新茶是暴轸天物,也有茶人说喝新茶喝多了会得胃溃疡。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老茶很好,但新茶也无害。普洱茶在陈化的过程中,一部分物质的含量会降低,或挥发或转化为其它物质,一部分物质的含量会增加,一部分物质比较稳定基本维持不变。如果你需要增加的那部分物质多一点,你当然要选择喝老茶,但如果你需要减低的那部分物质多一点,你就只能选择喝新茶。新茶一般来说苦涩味会重一点,但如果你对苦涩味的接受能力强一些的话,新茶对你健康一样是有利的,比如说新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就远高于老茶。

另外就“爷爷做茶孙子卖”在说上几句。说这话的不是云南人,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也没有在云南碰到或者是听说这种状况。我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一般经济规律,几十年跨度的经营规划,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成为一种现象。试问你爷爷是做什么工作的,对你今天的工作有多大影响?再问你给你孙子做了什么样的规划,你现在准备为他未来的生意做怎样的投资?很多听起来很美的故事往往经不起常识的推敲。再来看山头文化和大树茶文化。在计划经济时代,云南省对茶叶实行统购统销。在收购价格的制定上,并没有根据茶叶的产地和树种区别对待,完全是以茶叶的级别为依据。芽头多,匀整度高的茶叶定级高,级别高的茶叶价格也就高。当时政府的做法也许有它当时的局限性,但这足以说明对个别“山头”和“大树”的推崇并非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而是最近几年的新生事物。

前面也讲到过,野放型大茶树的出现是偶然的,不需要付出劳动;而把茶树树状改良成灌木状,则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还需要付出劳动。很简单,云南人没有上树采茶的偏好,只有猴子才喜欢呆在树上。

3、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它们的目的性是完全一致的,无非就是赋予普洱茶更高的价值。

那么“老茶”“山头茶”“大树茶”究竟价值几何?我们来逐一探讨。

陈年老茶的功能、价值、稀有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始终超脱不了是商品、消费品、饮品的宿命。当它的价格被“神话”之后,它的流通性也就会随之失去。试想一下,如果一位理性的普洱茶消费者,每月消费一片10万元的陈年老茶,按眼下的“行情”来看,也就只能来片“大红印”,那么与之匹配的他得住什么样的房、开什么样的车、带什么样的手表、吃什么样的饭?这样的消费水准,我猜就算是“胡润榜”的前几名也会觉得生活困难。要是他们消费这样茶都困难,那还能卖给谁去?也许你会说那他们卖回家偶尔喝喝,那也太为难人了,卖块喝不起的茶放家里除了折磨人还能干啥?茶是一种日常用品,养生功能的实现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持之以恒才会有效。

所以我认为市场上限不是我定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随某些人的想象无限放大。我最近看一篇台湾茶人的回忆录中谈到老茶在台湾97回归前后流通性较强,不论多老,大约每片人民币一到两千元。这样的价格比较客观,不需要你足够有钱,只要你足够喜欢,消费群体会大一些。

那么某些特定产地的“名山茶”市场价值又会怎样?我认为高一点点可以理解,但会很有限。因为普洱茶的美,美在它的多元化的魅力!正如云南动植物的多样性一样,名族文化也呈多元化。同一片土地孕育出的普洱茶也是一样,美在它的多姿多彩、美在它的变化无穷!而不能以某个个别地点为最。

山头文化的形成,便利的交通和当地制茶传统的传承是先决条件。名气再大它也只能代表一种特色,而不是所谓的“云普之巅”。通过当年汶川救援直升机失事的事件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了解还相当有限。那么大一架直升机还找那么些天,更何况茶叶?云南茶区的地貌、植被的复杂状况比四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好的茶,可能长在我们还没有到过的不知名的山上。

大树茶文化能否延续发展还有待时间检验。野放型大树茶存在识别认知难度大问题,如果界定清楚,它几倍于普通台园茶的价格还是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但如果无法让消费者识别,它的价值就无法考证。野生型大树茶存在物种保护的法律问题,它现在已经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虽然尚未列入禁止采集、收购的濒危物种名录,但理论上也只是时间问题,也许今天就是我们可以合法享受也是大树茶的最后机会。

漫无边际说了许多,言多必失,得罪之处,还望海涵!老茶、名山茶、大树茶都是好东西,但就是太过复杂,复杂了不好,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简单,茶的最高境界也是简单。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这开门的第七件事完全可以通过一般的生活常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没什么玄虚的。色香味宜人就是好茶,茶好不好,嘴知道。
 20070419075058164.jpg 
 
 yunzixuan.jpg